清中期,部分村民迁璜溪西岸开店经商,因比璜溪村小,故称小璜。

因唐代称马邬村,后谐音为马王村。

民国设南里、凤阳2乡,后合称南阳乡,各取一字得名。

杨庄即杨家庄,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姓氏得名。《咸宁县志》记为杨家庄,清末改为杨庄,故而得名。

逻西,壮语 Lajsae,借汉音译而来,“逻 Laj”实际是“那nā”的壮语借汉转译演变来,意思是指水田,“西 sae”壮语指田螺、海螺。传说海龙王用绳子牵一海螺到红水河去,到此后绳子突然断了,海螺便居住在此,村建在其上方,故名。因驻地得名。逻西乡政府所在地的集圩,古至今,当地壮族居民都叫“街那塞(jiē )jiĕnāséi”,而有的人听成“街拉塞(jiē )jiĕlāséi”,音近,借汉转译写成“螺西”改为“逻西”。“逻 Laj”“西 sae”是壮语“塞séi”借汉音译转变来的,意思是指田螺。

“双泉”得名于风景如画的双泉庵,庵内有天然形成的“双泉”,故名为双泉镇。

民生街原名公安街,1949年更民生街,取意“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因境内有一座大庵山,原名叫舜歌山,后在附近建起小集,得名舜山集,取其前两字命名,故得名。

洋里,取群山环绕,中间土地平整广阔之义。

因潘氏立村,得名潘村。明、清“县志”载名:“潘村”。民国期间,以乌河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居河西,得名西潘村。因该乡人民政府驻西潘村,得名西潘乡。

因地处龙江干流上游鲘溪滨洲,取名鲘溪。因乡政府驻地在鲘溪圩,故名。

清末,原为杜庄,后戴姓从南距山迁入出资修圩堰,以防土匪及洪水用,故改为戴圩。后沿用“戴圩”二字,故而得名。

“措瓦”意为“湖的尾巴”。

上古帝喾高辛氏初封都邑,因有集市,得名高辛集。

明代信江改道,在此形成一片冲积河新滩,故名新滩乡。

五里堡位于旧郑县西五里,故名。街道因此得名。

传明代前此村旧址在今庄东南简易公路东侧,称前东留,北有后东留。明初黄信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废墟上建村,取名黄岗(后东留易为东留)。后因涝洪冲村,西迁至小史庄(今庄址),先称小史庄,明末为纪念黄信一家更名为黄庄。

柏杨河,意为“两侧长满白杨树的河流”。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