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罕,维吾尔语,意为:“城堡”。

据1983年沅陵县地名录载:村前山峰,形似火焰起舞。相传,因此地房屋常遭火灾,后经风水先生相地,在村前修堰塘两口,从此火灾不再发生,得名火场。建制土家族乡,故名。

因境内有丹山塔,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建成,为坐北朝南的砖砌四方七级密檐式建筑,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镇由此得名。

敖溪原为余庆司,在元末明初末设立余庆县以前,这里为一土司所在地,余庆为该土司官之名。建县后,这里仍为余庆司之称。1929年余庆县政府(国民政府)统一各乡镇名称时,则根据余庆司南古溪河(现敖溪河)畔有一小山,形似鳌鱼,南明朝监察御使“江南大儒”钱邦芑隐居这里时,有“上有盘龙大寺,中有三教鸣钟,下有鳌鱼晚钓,夜吹喇叭”之描述定名为敖溪,故名。

奎牙,维吾尔语,人名。

“丹水池”即谐音“端水吃”,“街道”代表行政区划单位。

乡镇级行政区名,系蒙古语,意为“摇篮、襁褓”。江岸河系塔奔汗高勒的下游,塔奔汗高勒流经此地时因地势开阔、平坦,呈喇叭形状,犹如“摇篮”,故称“江岸高勒”,后将专名“高勒”意译为“河”,成“江岸河”。

淮土谐音怀土,怀念开基美好土地之意。

取福禄吉祥、兴旺发达之意。

驻地斋坛村,常设坛布斋,故名 。梁大同四年(538),建有“善应寺”,香火旺盛,时常设坛布斋,建村后取名斋石玄。

汉代,光武帝刘秀路过此地,正在做饭吃,看王莽追兵已至,顾不得吃饭,只好把做好的一锅饭泼在此地,得名饭泼,后演变为饭坡。

南村自然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张跃福由云南桑落树迁此建村;后王、姜、刘、韩等姓相继而至,因 灾荒战乱逃难者至此甚多,故得名“难村”;居民安乐耕种后,因坐落在助水河南岸,改名南村。

有大白色岩石矗立的一个渡口。

明代,境内有驮马从岩畔掉入河中,此河得名“马落河”,后称“马洛河”。1953年以村建乡时,将印章误刻为“马路”乡,后沿用马路名。

有一泉池,日供水百余吨,常年不竭。

取大岔河流与源头水河相汇集成丁字状意。

以红色高岭土堆(墩)为界之意。属在两座红胶泥墩之间的一片涧地而得名红墩涧,因属省边界区,后演变为红墩界,故名。

相传清末该地建桥竣工时,特邀古稀老翁踩桥,时人喻老翁为天上寿星,故名天星桥。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