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丹水池街道

拼音

Dānshuǐchí Jiēdào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武汉市

所在区县

江岸区

名称含义

“丹水池”即谐音“端水吃”,“街道”代表行政区划单位。

名称起源

以谐音命名,“端水吃”谐音得名“丹水池”。 据传,丹水池得名于一场误会。传说清末有位山东口音老人在江边担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老人随口答到:“担水吃”,问话人以为此地叫“丹水池”。不过,丹水池来历还有一说。很久以前,在今丹水池一带,人们全在水塘里担水吃。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当地叫“担水吃”。在“担水吃”附近,住着一个孤老婆婆,由于年迈行动不便,全靠左邻右舍照料她。一天,人们下地忙夏收去了,只有一个6岁的小伢招呼她。这伢从自己家里添了满满一碗饭菜给老人送去,六月暑天炎热,老人要喝水,小伢拿一个小木盆,到水塘舀了一盆水,端着给老人喝。此时,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此地,在水塘边的树下稍事休息,他见小伢端水走过来,便问道:“伢儿,这是什么地方?”小伢随口答道:“端水吃”,说着就走了。因为湖北口音“端”“丹”不分,秀才就误解了,但觉得“端水吃”不像个地名,想再问一问,可四周又没有旁人。于是他就紧跟在小伢身后,走进了老人的茅屋。见小伢正给老人喂水喝,秀才就上前施礼询问,老人回答他说:这地方叫“担水吃”,还一五一十地述说,当地男女老幼是如何照料她这个年迈多病的孤老的。秀才听后,十分感动地说道:“真是丹心照人间!”于是,他来到水塘边的树下,在树干上挥笔写了两句话:“水清映丹心,此地丹水池。”后来秀才中举做了官,他常常向人们讲起“丹水池”的美德故事,这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天长日久,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做丹水池了。

名称历史

辖区在战国时期属楚地,1951年属广福乡、广池乡。1956年叫胜强、胜洪农业社。1958年叫胜强、胜洪大队。1968年胜强大队改为二大队,胜洪大队改为三大队。1975年二大队、三大队合并取名为胜强大队。1980年因地名普查该大队与建设公社胜强大队重名,此队改名“丹水池大队”。岱山街道成立于1981年2月,由原后湖公社所辖岱山、车站、汉黄路和谌家矶公社所辖谌家矶、西流湾等5个居委会合并组成,属洪山区。1985年改属江岸区。2004年7月13日岱山街道与丹水池街道整体合并为丹水池街道。至今丹水池街道行政区划未有变化,属江岸区人民政府管辖。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