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郭姓人建村且是回族聚居,故名。

据光绪《利川县志》载:“水经注云、夷水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澄清,因名清江”,古时县以清江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建立县治,以发源于都亭麓的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利中盆地,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浇灌良田万顷,为有利之川而得名。

传高安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原名“高案”,因原址地势较为低洼,清道光十九年(1839)红水河暴涨被淹没,后迁居地势较高的现址始得安宁,故改为“高安”。

因该地以前曾是埔地,故名。

清代在此设彭敖堡,彭堡地名因此演变而来,有彭姓居民居住在旧堡内,故称彭家堡,简称为彭堡。

因位于富兴街而得名。

原称黄土坎,此地多褐土和潮褐土故称黄土坎,后改称东港镇。

境内有盘河,故名。该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河道弯曲盘延,故名盘河。

以县东福鼎山命名。故名。《福建通志》总卷三地理志中述:福鼎“本霞浦县东北路地,乾隆四年秦析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县,取名于二十都之福鼎山”。

行政区划合并后以境内著名“苗祖圣山”吕洞山命名合并后的乡镇。

以驻地有大胜江村和烟竹寺桥各取一字为名。

因画溪流经境内,因景色“南来秀水朝如画”得名“画水”。

因以前是高桥乡合并而来的,所以沿用高桥镇这个名字。

邻近呼兰河。

镇人民政府驻田蓬村,故名。因明代初一家赖姓在此开山造田,搭棚寄宿而得名,时称田棚,民国后取谐音称田蓬。

原驻地北山村,据当地史料记载,崇宁四年(1105)因吴光俊迁居此地,东北靠山,西南田垟,坐落在旗山山脚,因旗山坐北,因此得名北山。

“洛须”,藏语意即年青。传昔两位年青的洛姓传教者来此,故名。

延安路位于辖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延安三路,西止登州路。1937年因登州路弯曲难行,修此大路。因时任市长沈鸿烈是天门人,故将其命名为天门路。开工不久,即因爆发抗日战争而停建。日本占领青岛后继续修建,令市民、中学生“勤劳奉仕”(义务劳动)修路,改称其为“兴亚大道”。抗战胜利后复称天门路。抗战时期胶东大量贫民流入此地,人口激增,无房可住,即在路两旁搭建成片临时简易住房,形成生活环境恶劣的棚户区。1949年后天门路渐成交通干道,1949年后改称延安路。延安路街道以横贯管区东西的延安路得名。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