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万良河流经此地,故而得名。

白泥井镇,因政府所在地位于白泥井村,故得名。白泥井,因清代这里有一眼开采白泥的矿井而得名。

欧洞原名“欧肯”,壮语Gwnzauj,“欧auj”意为拐弯,此处指山坳。“肯gunz”指上方。传欧洞街始由宜山周氏、李氏于明成化年间(1465 ~ 1487)迁建,因地处山坳拐弯处上方,故名。

此地原名为黄思垄,沿用此地居民迁居前自然村名称,因此地紧邻长江、黄荆山北麓转弯处,故改称为“黄思湾”,现为黄思湾街道办事处。

镇政府驻江底社区,故名。江底镇的前身为大水井乡,2006年因乡政府驻地搬迁至江底社区,更名为江底乡,“江”指牛栏江临境而过,“底”指较低处平地,其意是牛栏江边一小块平地。

依据兵团团场统编番号,以团场为单位编排的数字作名称,团部驻地喀拉米吉,维吾尔语,意为泥炭地。

白沙洲位于湘江以西的黄田村,因长年浪淘,白沙堆积成洲,故名白沙洲,街道以此地名命名。

“尖扎滩”意为关税员所统治的“扎氏”区域,据传说:早在唐朝时君王赤热巴派来大臣尕叶西达杰,驻此阳山,从事关税及察阅边界,成为八大阴、阳山扎氏部落地区的官人,为此这位关税员所统治的“扎氏”区域称为尖扎滩。

早年,有田姓人家在此开店,清同治初年发展成集市,故名田店集,简称田店。镇,指乡级行政区域。

因古时境内湘赣边界建有关楼,故名老关。因镇政府驻此地得名老关镇。

以境内彝族聚居的阿拉村命名。据传,村址原在北面数百米处之白虎山脚,二百年前,因逃避瘟疫迁于此。曾有一彝族男子,排行最末,名“阿拉”,懂医道,多为村人做好事,又是摔跤能手,有名望,故村因人而得名“阿拉”。

因姚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姚庄,因“姚”与“尧”同音,后谐变为尧庄。《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宜君县图记为尧庄,民国《宜君县详图》记名尧生。尧生镇管理机构为镇人民政府。

解放前,马鸿逵曾驻兵于此。解放后因在秦渠上建设了供人们通行的桥梁。故上桥指通行到了秦渠以南附近一带。

清同治四年(1865),“马傻子”农民起义军逼近长春时,为防止起义军攻城,长春厅衙署组织商民捐款,修筑城池,初建城墙时,筑城门6座,以后又增加4个便门、2个内门,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故而得名。

以岛名,因岛南岸外有水道,为进出瓯江必由之路,如室之有门,故名。

冠英镇原名观音场,清道光年间,改为玉津乡;因当时童生许惠安“文才兮兮,字盖金川。”时任总督张之洞为其题词:“文生赶考冠群英。”乡绅提议将玉津改为冠英,故名。

因江那镇的砚台山(棺材山)和墨山(橙子山)山形“山势颇秀,其形如砚”,故命名砚山县。

“麦洼”,藏语意为低处。因处较低峡谷,故名。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