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藏语意为“全胜之地”。
《明史·地理志》载,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载:“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古时场镇最高处有一巨石叩之有声,故名响石山。
因政府驻;宁津所村而得名。
指黄草坪。
汉时,形成滩涂。五代吴越王钱鏐发动民工修筑海塘,逐渐形成村落。因相传有孙端者居于此得名。
永远服从之意。
“鄂尔多斯”,系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传明洪武年间,胡姓由江西泰和迁此建村。又传明初胡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处荒坡,故名坡胡。另说,汉时建村,东汉末年,关云长辞曹操出许昌后,投宿的胡家庄园即此,清中期定名为坡胡村。
汉语,意为有七家大户(靳姓、张姓、刘姓、王姓、韩姓、樊姓、陈姓)在此地定居,遂称七户。
地处龙泉市区东南部,故名龙南。
地处人造湖之滨。
宋真宗赴泰山封禅时,在此安驾驻跸。
因境内有蒲江河而得名。“蒲”为“濮”、“仆”字的转音,实为一义,境内有水,初名“仆千水”、“布濮水”,后名“蒲水”,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即有“蒲江”之称。
据《镇罡市志》记载:“镇罡市之建设,肇造于民国八年(1919)已末。是时当反正后,土地荒芜,居民鲜少,行人畏避。若不建市于此镇之,则无自治之可言。”可见当时是为“自治”而建市,有借罡星“镇治”之意。后因“罡”字较偏,1978年改称“镇江”。
公元1125年,结庐于溪坂,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绿波臣肆虐迁洋,一度仅存废墟,基石遂再迁对岸地名“潭头里”,赋名曰“潭头”。
传大洋圩始建于明朝末年,因圩场靠近大洋河岸而得名;大洋河则因其上游有 24 条水流汇入,每逢山洪暴发,水势汹涌,像汪洋大海,故名。
“巴润别立”系蒙古语,“巴润”意为“西”,“别立”意为“坡”,合意为“西坡”,俗称腰坝滩,故得名。
热门文章
双河口镇
阿里河镇
永修县
岭北镇
优干宁镇
丹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