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临安县志》卷二“桥梁”载: “板桥,在县东二十里新西乡,出青草岭、珠犀等水。”时有板桥镇地名,相传清代村民将一大榧树锯板铺桥,故名板桥。镇以桥得名。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古今地名释要》(1990年出版)记载:“刘阁,古有‘奎文阁’庙,归刘姓管,故名。”又说:明代初,刘姓人家在此盖阁楼一座,庭院数间,挖护庄河,筑护庄墙,故名。

取永久和平之意,故名永平。

楚昭王南巡至于此山,故名昭山,镇以山名。

镇政府驻村里集村,依村得名。

辖区原为盈口乡盈丰大队,且范围主要在迎丰路两侧,故名“迎丰”。

取“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之意,故名。

以人民政府驻刘垓子村而得名。明嘉靖元年(1522),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屋前有大坑(古名垓),形成村后,定名刘垓子。

因入境的河流以及所在的地理方位而得名。因洛、濮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故称“阿”。(《尔雅》称大陵(丘陵)为阿。)阿有二,分别在齐、赵两国边境。西者在赵曰西阿,东者在齐曰东阿。

因其境内连江坝(河流)命名,故得名。

据《县志》经济记载,元代魏葛荣遣王秀林守此筑城,名“秀林城”,后废城,改称秀林村。因镇政府辖区内有秀林,取名秀林镇。

因境内有座杨家桥而得名。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祀中岳,改元“万岁登封”,因名登封。

取自天下大同之意。

高坝洲原指河洲,地名,因高坝洲水电站建设,原河洲不存。1998年后,高坝洲多指行政区划名;“镇”行政区划单位。

镇政府驻寺口村,依村得名。

清末英福公司在此开发煤矿,建成有103间房屋的居住区,故称百间房。

寺内有一巨石,形如一只蹲在巢穴中的凤凰,传言,巨石是凤凰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是灵性的传递。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