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彝语“交脚”的谐音,意为为倾斜的坝子。

该村座落在神话传说石龙头的地方,传说在清朝以前这条石龙山脉叫绵山,清朝年间康熙皇帝行围打猎来到此处,突然天降大雨,洪水瀑发,将山拦腰冲断,头身分离,改名断头山,后来因忌讳此名改为台头山。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台头山村,故命名为台头山镇。

因袁河在宜春城中的一段风景秀丽,被当地人称为秀江河。

“集中力量,拉经济建设”之意。

明洪武年间,高姓人在此建村设店,渐成集市,名高家店,后演为今名。

以刘姓聚居成集得名刘集村。因与固镇县刘集重名,后改今名。

早年建乡时,因治所先后驻中寨和毛坪,两处豪绅共同商议,取中寨的“中”和毛坪的“坪”为乡名,得名“中坪”,后演化为“中平”。

据碑文记载,枣村原系冯庄(枣村西邻)冯氏财主一大枣园,明朝时期冯庄成为交易集市,冯氏财主嫌村内喧哗杂乱,将集市迁至其枣园。此后,居民日增,取名“枣村集”。因乡政府驻此地得名枣村乡。

因隶属于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各社区的民政、计生等相关工作,以及处理日常事务,指导领导班子日常工作,落实方针政策。因管辖范围内有通辽发电总厂得名。

在明朝时,官方在镇开设商埠,后在涧流上架一石桥,故得名官埠桥。

“大法寺”即大法圆觉禅寺,“镇”即为经济、人口比较发达的人口集聚区。现多为县之下,与乡同级,比乡经济发达的行政单位。

“阿秀”为旧时当地部落的名称。

沅水流经境内,被河中岩石隔开形成两条溶道,南为火烧溶,又名南溶,北称“北溶”,因此地居北,得名北溶;建制设乡,故名。

唐代建村。相传,唐王征东时,曾在此屯兵扎寨,因其地杏树林繁茂而得名杏花寨,又因王姓多,盼望日后族业繁盛,改成兴王寨,民国后改为兴旺寨。因政府驻地兴旺寨,故得名兴旺寨镇。

该地为杂谷脑河的支流,故名,藏语,意为“支流”。

一说“伊尔施”蒙古语,意为豹子。该地名真正含义有待考证。

高山原名憩鹤山,传说有仙人乘鹤在此休息。后因四周高峰叠翠,山峦起伏,故称为高山,村以山名。

在原乡驻地东边山上,曾建有寺庙,山下有条河。传说早先东溪,西溪各有一条龙顺河而下,至落水庵处隐没一条,另一条龙经过此庙而去,故名单龙寺(此寺1996年已被拆除)。

1796 1797 1798 1799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