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平远县之前仁居地称为“林子营”。随着到此定居人口渐多,以富豪人家聚居之意,命地名为“豪居”。清末至民国初年,又以仁人志士所居之意更称“仁居”,据老县志记载:“豪居即公卿士大夫之居乡,后将‘豪居’改‘仁居’,义为‘仁人之居’。

明末清初名蒿子坝,清末曾在此采矿炼铁,当地居民以该地出产该物质而命名。

位于淇县北部,且村内有条南阳河,故名。

在两江汇合之地设立的乡级行政区。

因地处城区东部又濒临大海,故名。

巴音郭楞,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流域。境内有孔雀河、开都河、塔里木河等大小河流53条,依发源地分为天山水系和昆仑山水系。天山水系有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迪那河、库尔楚河等,故而得名。

传说历史上此地一片荒凉,后有余姓来此定居,见有两条小河流经此地汇合,取名为小河口,后人简称为小河。

因此地多朱红色的砂土及镇境内朱砂岭(古名胭脂岭),故名。

古称楼子镇。唐贞观十二年(638)在镇西建佛祖庙,现有碑文记载为楼子镇,后演变为娄庄。

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组建成立,取两县的首字命名。

“门堂”系藏语译音,意为“山前的药草滩”。“门堂”中的“门”指当地九大高山之一的“门姆赛迪吞布”,“堂”意为草滩。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李、田两姓同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盖有楼房,故名李田楼。

因与原南郊区口泉乡毗邻,寓意新面貌、新发展。

“万坊”指代万坊村;地名含义意为辖区范围内包含万坊村的乡级行政区,故名万坊镇。

明朝嘉靖年间,双井一带称杨家店,后改称双井集,因这一带有四对井,每对井相连,一口井是甜水,而另一口井是苦水,传说这口井打水,另一口井有动静,一口井掉进水桶,而能从另一口井把桶捞出,故得名双井。双井镇因政府驻地双井西村得名。

因镇政府驻地靠近顺甸河、涌金河、松花河三条河流汇合之地而得名”三岔河“。

因境内李家坝、尚家坝、侯家坝盛产果梨,故起名梨坪。[齐培礼著:《阴平古今地名溯源》,甘肃阴平文化研究会,第68页。

清光绪年间,为防水患,马姓率众修筑围墙,改称马家围子,后简称围子。因办事处驻地位于围子村,故名围子街道。

1777 1778 1779 1780 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