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拼音
Bayingolin Mongol Zìzhìzhōu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所在区县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名称含义
巴音郭楞,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流域。境内有孔雀河、开都河、塔里木河等大小河流53条,依发源地分为天山水系和昆仑山水系。天山水系有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迪那河、库尔楚河等,故而得名。
名称起源
1954年,撤焉耆专区,设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名称历史
西汉时为婼羌、鄯善、且末、小宛、山国、尉犁、焉耆、危须、乌垒、楼兰等国地。太初四年(前101),汉朝设使者校尉,在今库尔勒、轮台一带屯田。神爵三年(前59),在乌垒(今轮台县境)设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事务。魏晋时设西域长史府,驻海头(罗布泊西岸)。北魏在北部设焉耆镇,隋在南部设鄯善郡和且未郡。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置焉耆都督府,南部属沙州。北宋分属高昌回鹘及于阗。南宋时期归西辽。元代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明代北部属吐鲁番,南部属叶尔羌汗国。清初属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南部的卡墙(今且末县)、卡克里克(今若羌县)隶属于阗办事大臣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古土尔扈特部及和硕特部回归祖国,安置土尔扈特南路四旗、和硕特中路三旗游牧于珠勒都斯等地,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光绪八年(1882),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升为焉耆府。焉耆府包括今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库尔勒5县(市)境,辖新平(今尉犁)、婼羌、轮台3县。隶属阿克苏道。1920年,设焉耆道,辖焉耆、轮台、尉犁、且未、婼羌等县。1928年,焉耆道改置焉耆行政区,行政长驻焉耆。辖焉耆、轮台、尉犁、且末、婼羌、吐鲁番6县及库尔勒、托克逊、和靖、和硕4设治局。1943年,改为焉耆督察专区。1950年,成立焉耆专区,辖焉耆、轮台、和靖、库尔勒、和硕尉犁、婼羌、且末8县。专署驻焉耆县。1954年,撤焉耆专区,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回族自治县、和靖县、和硕县)和库尔勒专区(辖库尔勒、轮台、尉犁、婼羌、且末5县)。1959年,改婼羌县为若羌县。1960年,库尔勒专区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政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1970年4月,析焉耆、和硕两县部分区域置博湖县。1979年,由库尔勒县析置库尔勒市。1983年,撤库尔勒县并入库尔勒市。
热门文章
柏林镇
中峰镇
文利镇
茜草街道
三道通镇
玉蟾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