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安泰乡,以平安康泰的美好寓意得名。后同音简写为“安太”,故名。

撤镇设街道而得名。取“德水安澜”之意,此为安德地名之初始。新莽始建国元年(9)设定安公国,治所安德。东汉建武元年(25)废定安公国,改称安德国。东晋建武二年(318)安德公国复称安德县,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将陵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安德县,改称陵县。西汉时,在今德州东境、古黄河边置安德县,得名于古安德县。

头道新青河横贯东南部,二道新青河纵穿西北部。

原名临河集。后因村中大部分为张姓人士,改名为张集村。

因辖区内钟家沟(溪)建有一寺庙名为“临溪寺”,故名。

相传明代时,有郭姓两兄弟从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后因兄弟分家,兄居坡上,取名上郭,弟居坡下,取名下郭。

晋末至明初,皆名北舞镇。为自然镇。镇跨沙河南北。明代北部(今河北街)衰落,南部兴盛,且临渡口,故更为今名。据清乾隆、道光《舞阳县志》等文献记载,明、清时沙河四季通航,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素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因成因及发展,为自然镇。因政府驻北舞渡(自然镇)得名。

和平路,指辖区内根据美好寓意命名的主要道路名称。

因该地地处半山腰的一块平坝,故名。

此地曾有一小石板平桥得名石坪桥,因街道设于此,所在地区片石坪桥得名。

相传元朝兴盛时期(1271-1368),北方少数民族曾在河水边居住,得名阿庄。根据《蒲城县志》及《地名词典》记载,阿(ā)即“这个”;阿(ē)即“山坡、山丘、水边”。因镇政府位于阿庄村,故而得名阿庄镇。

乡以原驻地胡陈得名。该地原为胡、陈两姓居住,因名胡陈,雅称梧岑。现主居鲍姓,村名沿用。清代为海防汛地,设胡陈汛。1998年,胡陈乡政府驻地由胡陈村迁至胡东新村。

“秦”,指姓氏;“市”,指集镇;“乡”,指行政区划。

铜鼓原名“虎头寨”。铜鼓之名传说有二:其一,其山溶洞多,洞内水声如击鼓,有“石峒高敞,一溪横贯,水石相博,噌咴如钟鼓不绝”之说,故名。其二,此地属低山山地一台地,地形高凸,状若铜鼓。

取自“秤滩”的谐音。

驻地为平房村。

意为稳妥联合内外,达到发展之目的。

以镇江古称“谷阳”取名。

1779 1780 1781 1782 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