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弶港原为浅海滩涂,后因潮流濒繁冲积,淤泥不断积聚,海洋逐年东移,滩涂日渐增高,逐渐形成一座大潮期仍能露出水面的墩子。其时,有安丰一带的梅、王、韩、杨四姓人家来此捕鱼,采贝,潮间歇脚于墩子之上,用芦笆挡风避雨,方言叫"打弶",故称此墩子为"弶墩子"。后成渔业基地,遂改称“弶港”。

因西津河穿境而过,故得名。

传陶侃曾孙陶潜,曾弃官隐居于此,与百姓和睦相处十余年,又率众筑城,后人感念其德,名陶城。

临县一名由来有二说:其一,西汉设县,因附近有驰名的泉水海之头,故取名临水县。唐宋又称临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称临县。其二,《郡县释名》山西卷上:临县“在凤凰山之东麓,临湫水河,湫水又名临川河,县名临者以此”。

“巴拉贡”蒙古语,植物名,学名“水柏枝”。镇南沟口曾丛生水柏枝,故此命名。

取田西、西林2县各一字得名。田林,田指田西县,林指西林县。

意为边界地区和和气气,和平相处。官和为侗族土家族苗族乡,系江口县的乡级行政区域。

驻地在柳条寨村的乡级基层政权组织。

据白云山《三仙庙》碑文记载,唐贞观23年(649),安阳林邑之东五十里许有村曰姚。后人分析是因为后秦王姚苌长期在这里活动而得“姚”名。又据民间传说,明代以后此村东头属姚姓坟址,且位于县城东部,故名东姚,沿用至今。

“宾”指宾水,为古地名,经查有可能指如今的沙江,沙江有一支流流经原县治南面;“阳”指水的北面。因我国位于北半球,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谷梁传僖公廿八年》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岚关”地名来源于相传明代官家曾设粮台于此,相传清朝有蓝姓人反抗朝廷,在此关隘扎营,故名蓝家关,后人将“蓝”字雅化为“岚”字,并简称岚关。

因地处巴音河东岸而得名。

属临潼区下设的一个街道。

该地有葫芦河从北侧绕成一个”3”字型,光庄河从南侧绕成一个“3”字型,两个“3”字型相合,形成一个“8”字,将原老圩场和保靖二中所在地围成一个葫芦状的地方,故名葫芦寨。

“黄花山"系汉语,“黄花”系蒙古语“黄和”的变音。“黄和”即“铃、铃铛”合意为铃铛山。如今已认可为汉语黄花。“ 镇”为行政区划通名。

人称本家庄子为“本庄”。镇系石阡县乡级行政区。

“扎囊”,藏语意为“生长刺树的谷里”。

此处为民国政府政府驻地(城区),四周经常云雾缭绕,当地形容“云山如厢”故名。

1685 1686 1687 1688 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