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河流流经境内,因其河水发黄,浑浊不清,多是黄泥,故名黄泥河小乡,设镇后更名黄河镇。

街道以墟为名。1929年楼村人陈海神、合水口村人麦晓孙,顺从民意,集资在辖区内合水口村附近建墟,初称公平墟,1931年改称公明墟,寓“公道、光明”之意,故名。

原称河西乡。为缅怀革命英烈丁佑君,得名。

指石油河谷中一祭祀的小庙,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位于石油河东岸50米,背靠陡壁悬崖,面临石油河岸,玉门赤金当地淘金人在石油河畔集资修建,庙内塑有太上老君、山神、土地神像各一尊。1939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老君庙附近掘出,在此发现和开发当时国内最大的油田而闻名全国。

三官庙原名毛家村,明代初年村西北隅建有庙宇,庙内供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故名三官庙。后村随庙名,沿用至今。

明永乐二年(1404),张、郭二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因村北山岗上有一石洞,洞口很像门,人们称石门。该村处在石门的南边,故取名南石门。因镇政府驻地在南石门,故得名南石门镇。

“吉隆”,藏语意为“舒适之地”。传说8世纪后期,赤松的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莲花生大师一行途径吉隆沟(今吉隆镇一带)曾在该地住了一宿。大师见该地山清水秀,风景明媚,不胜感慨,又见溪谷中的河水洁白如乳,溪底卵石光润如玉,更是满心赞叹。于是,在临行前欣然命名该地为“吉隆”,以表达其无限赞誉之情。

“桐源”所在地原名李家村,据传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豫章刺史李孺定居此地,改名“同源”。1936年发公章时,将“同”误刊为“桐”。至此沿用“桐源”。

明设水驿,舟船云集,又地多黄泥,名黄舣驿,镇以此为名。

春秋时期濉河南岸,黄水冲积而形成土堆,土堆上建一道院,名天后宫,后因大火化为灰烬,留下一堆灰谷堆,村民称灰古村。

“江”即长江,“堤”即拦江堤,以此来纪念劳动人民数百年来与江水抗争的往事,并激励后人百折不挠。街道:市辖区的行政分区。

元代(1271-1368)建村,因系寿张县故城,其曾是繁华的贸易集市,故命名为寿张集。

六陈原名“陆陈”,因由陆氏、陈氏始建,故名;后方言同音改“六陈”。

因明嘉靖年间,马坊街道这一带林木葱茏,青草没膝,是牧养战马的好地方,曾建有不少马厩,故称马坊,故此得名。

汉语,意为有一沟位于两丘陵之间,使丘陵地和戈壁地带断开,故名。

相传该地因历史上盛产“𬶍鱼”,且其地域明、清时期属澄海𬶍江都,故以此命名街道。

相传,洪洞县松树村韩氏兄弟二人逃荒至此,垦荒度日,遂定居于此,形成韩村。韩村位于汇子沟沟南,故习称南韩, 后误“韩”为“寒”,故名南寒。

祥周原为“祥州”,后讹为“祥周”,祥寓意吉祥,州指古田州。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