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路取“中华振兴”之意命名。街道因路得名。

千灯,旧作千墩,因吴语"墩、灯"谐音,故名。据宋淳祐《玉峰志》卷上“山(墩、墟、冈)”载:“县东北三十里,地名木瓜,其地十数里内有墩九百九十有九,村人尝往发之,得金玉之类。至县东南千墩浦,亦有一墩,于是辏木瓜墩数,号‘千墩浦’。一说吴淞江自吴门至千墩浦,江之南北凡有墩共一千,故所谓之‘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易名“茜墩”,其来历传说有二:一谓文人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

“王”指姓氏,“城”指城镇,“镇”指乡级行政区。

因鲍氏一官员在此占产立村,以姓氏取名“鲍官屯”。因镇政府驻地于此,得名鲍官屯镇。

八里关镇旧街关帝庙到茅坪镇大路叉的大爷庙、八里关镇龙溪村的龙咀庙、白石镇(现纸坊街道)贯岭梁的土地庙路程均为八里。镇政府驻地在此,故名八里关镇。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隋开皇十年(590),为南海县地,唐以前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乡民见塔坡岗夜现有光,在塔坡岗掘出铜佛像3尊,人们把塔坡岗称为佛家之山,取名“佛山”,捐款重建塔坡寺,将佛像供于寺内,立石碑,上刻“佛山”二字。自此季华乡得名佛山,故名。

同德圩原名表林,1932年与附近晚造等四屯合编为同德(行政)街,取同心同德之意。

因此地位于临汾火车站附近,故得名车站街街道。

2005年9月9日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由原四马架乡、三义乡合并为现在的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人民政府(简称三骏乡,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四马架屯)。

境内曾为陈姓氏族聚居地,又多染坊而命名。

据民国本《荣县志》记载,此地原名赖牟镇。后乾隆年间为纪念牟子才兄弟施舍麦种救民做出的特殊贡献,更名为来牟。光绪初复集市,此地设来牟铺。

汉唐时,有古道在境域内分岔,多商铺,故名错路铺,俗称措罗铺或雀罗铺。后都团治所徙此,改称雀党,谐音雀塘而得名。

去原龙门镇(老龙门)的门字,称龙镇。

邵家桥:以邵姓人搭建便民通行的桥。

原驻地高市村。三面环山,当地因后山似枕、地理高旷、不怕水患始名高枕,寓高枕无忧之意。明朝年间此地以住有高、沈二姓而改称高沈,后沈姓亡绝只留高姓改称高氏,又以方言谐音称现名。

“热”意为“山”“萨”意为“地”。

寓意永远和平。

因域内有安阳市以国内名山命名的主要干道峨嵋大街,以此为街道名称。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