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称紫庄场,南宋改称刘庄场,明设刘庄寨。镇以刘庄集镇得名。

陈亢随孔子过卫适陈,至此风雨突起,染病加重,有老妪以姜汤为其暖身,并熬粥供孔子及弟子充饥。陈亢深为感动,请求“此地庶民通仁识礼,我死后,就在此地掩埋,无需车载它处。”遂择高地掩埋,立石以志。明初黄河倚村而过,扎居垦田,因建房挖基掘出“陈亢碑”。故以此名。

这里枣树丛生,罗列镇内,故名丛罗峪。

坐落于天星坡下之意。

解放前有个百万财主家的屯粮仓库,得名屯仓,后因境内原杨郢自然村,故得名杨郢。

因建房钉桩见水,取名定房水,后谐音为今名定方水。为定方水乡所在地。

因境内主河道弯曲如龙得名。

元末明初,隆兴为一小集市,相传,建文帝逃亡到达太洪江沱湾后,穿越悬崖峭壁的洞溪峡,沿河西岸逃奔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隆兴一小庙,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石洞中,因而得以脱险。后小庙更名为龙藏寺,经扩建后更名为龙藏宫。清道光年间,人们认为有龙到此,必然兴旺发达,故将“隆兴场”改名为“龙兴场”。

道滘昔称"到滘",又名济川,意思是到了河川相聚的地方。道滘于元朝至正二年立村(1342),因处于东江所到之滘,(两水相通谓之滘)初称到滘。1954年把"到"改成"道",寓意为水上交通四通八达的地方。

中原西路位于市区西部,因地处中原大地而得名。街道因此路得名。

石人子沟,汉语,意为指堆刻有许多石人的山沟。

道光初年,开设“增盛永”酿酒作坊而得名。

“湖南路”即境内湖南路,以此命名。

据《城北街道志》记载,民国时期此地建有一座“丹阳楼”,故名丹阳街道。

“大双庙”因此处有两座相距很近的庙宇,称双庙,后因重名,且此处庙宇相对较大,更名大双庙,故名。

月洋坡的“月”字和霞塘的“塘”合并构成月塘。

古人认为湘江、漓江同源,在灵渠铧嘴处分开,分别往北、向南流,该石碑为两水分流的标志。

因1956年该地16个初级社统一转成一个高级社,即永定农业生产合作社,故名。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