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明初洪洞移民居此,其妻剪发卖钱沽酒招待友人,朋友赠诗曰:“空壶留故友,剪发待宾朋”,成村后即名待宾,演绎为大宾。

明朝正统年间,李氏从云南迁址即墨留村,复迁至今李村河北岸立村,以李姓命名,建立李村。后以李村为中心,形成乡镇。故得名。

因辖区内的南明山得名。

原名镇兴区,因区境内西北部有著名的镇江山,取其原名中“镇”谐音“振”,称振兴区,意为振兴、兴盛之意。

远古时为龙泉村,后改为姬村。因镇政府驻地姬村,故得名姬村镇。

解放前叫啟文乡,解放后,为表达共同和平,取名共和,共和由此得名。

以驻地在丰富台沟东且曾经是蒙古族官员住的村子命名的镇。

传石牙街始由石牙自然村人于清雍正年间(1723 ~ 1735)迁建而得名;石牙自然村则由广东东莞人于东晋年间迁建,因村四周之石山形尖似犬牙,故名。

“壤”,系藏语译意,源自上意。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据。故中壤塘为壤塘县历史的源头。解放前,未分“上、中、下壤塘”。解放后,按地域特点,“约定俗成”,方得此称谓。

“绿华”取自崇明历史上曾有“东西绿华山”之说,同时取“绿色常青、美丽富饶、生机勃勃”之意。

因人们经常在该山谷内砍柴而命名为樵夫峪,后简称为桥镇。

古名喜顺场,为彝族土目阿喜领地,逢“巳”日赶场,因名蛇场。后因习俗忌“蛇”,改名顺场。

以驻地名称、地形地貌和乡级行政区类别命名。驻地龙回圩南部山脉至境内龙东村便回转过来,似龙回头,故名龙回。

藏语,意为“一种圆木修造的房子”。

取兴盛,仁义之意命名。

和清乡与桂林乡合并时,各取一字。

九屋原名九宅坊,传明初由山东人迁建,因原建有九座屋宅,故名。

中山路因纪念孙中山先生得名。因街道办事处驻地中山路东侧得名中山路街道。

1599 1600 1601 1602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