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埔街原名沙埠,因沙埔河多产沙石,当地设有运沙码头,故名。传清光绪元年(1875)成圩场后改名沙埔街。

该处原系一土坡,过去圩场设在丹阳,每逢丹阳圩日,群众用马驮货物到圩场卖,放马后,马即跑到此山坡吃草,群众即叫此坡为马山,后把圩场迁到此山坡,取名马山。

从老街向西边看去,远处有一排山脉蜿蜒地向古砦乡延伸,山脉的起点形似龙头,当地群众称此地为龙头,故称“龙头”。

“塘”为古时路程计量单位,十华里为一塘。因从古时柳城县治(凤山镇)至六塘镇中团村共六塘,故名。

古砦原名古【此且】(上下结构),意为有官吏管辖的地方,后改为古砦,此乡镇为民族乡,故名。

凤山街,旧时也称凤山镇(自然镇),因建于凤凰岭,乌鸾山之间,故名。

古时,位于县治(凤山镇)驻地东面,地下多泉水,取名“东泉”。

大埔街原名大埠。唐贞观元年(627)始建于融江东岸大埠头,故名。清道光三十年(1850),部分村民在附近500米码头上经商定居成大埔圩,今称大埔街。

宋景德三年(1006),取柳岭、龙城各一字将龙城县改名为柳城县。

相传在16世纪初,有一韦氏老人,带其全家到此定居。有一牛贩往六塘买牛路过此地投宿,赞曰:此地往北取遇罗城,往东取遇洛崖,往南取遇六塘,往西取遇三合,可谓交通中脉矣!韦氏紧记这段话,便将此地取名为“中脉”,后人把“中”写成“冲”,故以“冲脉”为名。

白沙镇,因地处河边沙洲,沙呈白色,故名。

洛满,壮语 Luegmuenz的音译转写,“洛lueg”即山谷,“满 muenz”意为隐蔽。因此地原有个隐蔽的山谷,故名。

因地处在柳江河岸,故名。柳江,原称溜江,因水流湍急得名,后演变为柳江。

流山街,据传土博镇到柳州的山路、水路均于此地流转,故名。

成团街原名覃团,壮语Cimzduenz的音译转写。覃指覃姓;“团”方言指此地。相传是大营圩覃家最先搬来首居,故名覃团,以后逐渐成圩,民国后改为成团。

里雍街,原名黑雍,是壮语Hakyongj的音译转写,“黑Hak”即官,“雍yongj”即“勇”,因清兵服装后皆有“勇”字,故指代士兵。传清代此地驻扎有大批官兵,故名。后讹变为“里雍”。

专名“长塘”源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建的长塘自然村,因村西北有方狭长水塘,故名。

专名“雅儒”源于此地在清代时建立的打鱼村,清光绪四年(1878)六品官李升俊在村内树碑立界,将“打鱼”雅化为“雅儒”,故名。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