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地水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邻里间和睦相处,团结抵御外扰、乐业经营,遂于明代由街坊居者商议,定名和睦。

驻地滚贝原称“分培”,传清雍正二年(1724)有名叫“分培”的先民至此地定居,后人以其名为村名,因当地苗语“分培”与汉语“滚贝”谐音,得此名。该政区因侗民族人口达法定人数,故名。

拱洞,一说是苗语音译地名,“拱”是苗语“古”的谐音,指侗族;“洞”指河。意为“侗族居住在河边”。一说因驻地河岸两边曾种满树木,将河流遮住,形如一条拱形通道,水流宛若长龙穿洞,故名。

杆洞,苗语原称“古就”,“古”指侗族,“就”指竹鼠。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贵州人本务、务道迁建于两山之间较平的小山包上,因山多竹鼠,得名“古就”。清宣统二年(1910)以汉语改称“杆洞”。

“洞头”为侗语音译,是一个地方的总称,范围包括寨登、寨顺、彩林、平城及附近小屯。古时侗族居住的地方通称“峒”或“溪洞”,有十峒之说,洞头居其中的一峒上头,故自称“峒头”(即洞头)。

传驻地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侗语叫“真年”,意即此地有一大片金樱子,汉语音、义结合译为“大年”,故名。

因白云山南麓有个大浪寨,寨底有一条小溪叫大浪泠,泠水汇入田寨河形成一池深潭,名“大浪塘”。民国时乡公所最初设在大浪塘边,故名。

白云,苗语称“榜喝”,意为云朵像银子一样白。白云口村建在白云河与保江河交汇处,秋天的河水蒸发形成的白云般的雾气环绕山岗而得名白云口。故名。

原名安泰乡,以平安康泰的美好寓意得名。后同音简写为“安太”,故名。

清朝咸丰至民国时期,外侵内乱,社会动荡,匪患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根据人思安定的迫切愿望,1933年融县将大部分乡村名称改带“安”字,且泗维团位于融县与三江县边界,“安”指安定,“陲”指边界,寓意安定边界,故名。

融安,即长治久安之义。融安县,是融县和长安镇各取一字,故名。是县级行政区域。

因驻地建在杨晚潭的前头而得名。因该驻地位于潭头村,故名。

桥板,壮语 Gyiuzbanj,“桥 gyiuz”同汉义,“板 banj”指木板。传桥板街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因 当时圩头有座木板桥而得名。

沙子街,因地处河边,河边石头、沙子较多,故名。

东起,以辖域内“东乡”与“起西”两地各取一字得名。

大坡街,因建在一座大土山下方的平坡地上,故名。

雅瑶:指雅瑶街,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群众为交换货物而在烧砖窑的地方建立圩场,取名“瓦窑”,后改为谐音“雅瑶”。县以下行政区划单位。因该驻地位于雅瑶街,故名。

大良村,原名“大凉”,因该地有一眼泉水四季都非常凉爽而得名,后改同音“大良”。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