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记载:“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据南宋《乾道四明图经》云:“县有一山,其势壮负,雄压海垠,前后瞻仰,屹如象形。县控此山,因以名之。“此山在今丹城中心城区北侧,系射箭山(一名郑行山)东南支脉,形如“伏象“,由象鼻山(鼻)、圆峰(头)、沙地岗(腿)、千丈岩(北)、炼丹山(臀)等组成。新编《象山县志》依《元和郡县志》之谓,合称其为象山。

“华泾”系境内河流华泾港。华泾镇曾称华泾铺、乌泥泾镇,清嘉庆年间称华泾市。由原“乌泥泾镇”变迁而来。乌泥泾镇湮没后,华泾镇一直沿用至今。

初为临汝,因境内有临水、汝水而得名。后西丰、定川两县并入改名临川。

明末时期境内有多家铁厂炼铁,日夜灯火通红,故称火厂坪。

彭湾以彭姓得名。清光绪年间修筑铁路,有彭家湾火车站,后村称彭湾。

因靠近陕西,位于乡宁县城西边,地形是坡多垣少,故名西坡镇。

古名亳丘、桑林镇。为纪念“商汤祷雨、六事自责”,更名“六庄”。后因鲁义姑故事改称“鲁义姑庄”,简称“鲁庄”。鲁义姑的故事有两说:一说晋、十六国时期,石勒攻破洛阳,河南太守邓伯道带妻、儿、侄逃命,行至六庄,追兵渐近,邓将子绑在树上,带妻、侄逃去。邓子被逃难至此的鲁姓姑娘所救。乱后,邓任尚书右仆射,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称道。邓打听儿子下落。鲁姑娘闻讯,义还邓子。村遂改称“鲁义姑庄”。另说南北朝时,一鲁姓女带子、侄逃避战乱来到六庄,乱兵将近,把儿子藏于树洞带侄逃离。乱兵去后,寻子不见,遂在此抚侄成人。村

明朝一位冀姓郡马从西山运来大批红石,在上蔡境内洪河上修建了两座红石桥,称东红桥、西红桥。后因两座桥都在洪河之上,后人将“红”字写成了“洪”字。该桥居东,称东洪桥。村以桥名。

梅溪又长又宽,一发洪水泛滥成灾,为防洪水入侵,在溪旁筑起堤塘,塘溪由此得名。

“鲁布革”为布依族语地名音译汉,“鲁”指民族,“布”是“山清水秀”的意思,“革”指“村寨”,“鲁布革”的意思就是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村寨。

始建于1978年,因地处当时安次县的南门外而得名,称南门外街道办事处;2000年区划调整,经廊坊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银河南路街道办事处。

因曾经境内地瘠民贫,当地群众盼早脱桎梏,永远昌盛,故名。

为纪念奢香夫人摄政期间修建龙场九驿功绩,故取名。

“张、朱、贾、郑”四姓迁于上蔡至漯河官路两侧并开设店铺,因该地低于县城百尺,起名百尺店。后兴集,改名百尺集。

“阿拉坦额莫勒”系蒙古语,意为“金马鞍”。

“淮海中路”系辖境内主要道路名称,横贯辖区北部。初名西江路,后改宝昌路、霞飞路、泰山路、林森中路等,1950年以纪念淮海战役更名淮海中路,系全国著名商业街。

“乃东”,藏语意为“象鼻山尖前”。

共和,共同和平相处之意。

614 615 616 617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