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据清嘉庆十七年(1812)《永安州志》载,时群峰里已有忠良瑶。传此地曾有个名为“忠宏”的人把谷种分给乡亲们种植,粮食连年丰收,后人为纪念他,便取名“忠粮”,后演变为“忠良”。
金秀原称“上秀”,瑶语为“拉秀”,指河流源头或上游;因村子地处河流上游得名“上秀”,又因上秀地处大瑶山腹地,物产丰富,是大瑶山较富裕之地,有“金上秀”之说,故改“金秀”。
传三江街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壬子、稻香、炉村三条小河在此汇聚,故名。
罗香,含义有两说:一说罗香为瑶语音译,指螺蛳,因罗香地形像螺蛳得名;另一说因罗香一带多田螺和桂树,桂花盛开时满山飘香,故名。
传长垌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因村旁有一片长约 1000 米的田垌,故名。
头排圩,清顺治年间(1644~1661)为村,名称不详;乾隆四十六年(1781)龙坪村(今二排村辖自然村)部分村民迁入改建街圩;同治元年(1862)修仁县把今桂林市荔浦县石墙堡以下至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各村分为十排(排,清代政区名称),该地为第一排,即头排,故名。
传桐木街始由广东吴氏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迁建,时此地有三棵大桐树,故名。
传三角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因村中有三座形似三角形的小山坡,故名。
因六巷原有60户人家,每隔10户有一条巷道,故名。
因大樟街原有两棵大樟树,故名。
以唐武德年号及仙山山名各取一字得名。因县西十里有仙山,取年号“武德”之“武”与仙山之“仙”命名,故名武宣县;明宣德六年(1431),以“仙”“宣”读音相近而改“武仙县”为“武宣县”。
传黄茆街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因其原为茅草丛生之地,冬天缺水干旱,茅草一片枯黄,故名。
传东乡街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因原住户多属广东迁徙而来,故名。
唐武德四年(621)析桂林县地置武仙县,因县西十里有仙山,取年号“武德”之“武”与仙山之“仙”命名;明宣德六年(1431)以“仙”“宣”读音相近而改为武宣县。
因清嘉庆六年(1801)年迁建时,住着三个姓氏的人家,且其地状似鲤鱼,而得名。“鲤”“里”同音,故名。
传金鸡街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始建在现石祥村金鸡自然村,因其东有一山形似母鸡,西有一山形似公鸡,人们称之为“一对金鸡”,故名;后迁至现址,沿用原名。
思指思劳村,灵指灵池村。
传通挽街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因地处花颜村东面,过去交通不便,成圩较晚,故称“东晚”;后因交通较前方便,成圩提早,以谐音改称“通挽”。
热门文章
把荷乡
龙茗镇
凭祥市
夏石镇
凭祥镇
上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