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北会村西河南沿原有一村,名黄村。但因距河较近,土地瘠贫,历史上屡遭洪水冲淹,故村民西迁现址建村,改名西黄村。因镇政府驻地为西黄村,得名西黄村镇。
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原龙王庙乡、胡家湾乡、秦家坝乡三乡合并设立三合乡,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更名为三合镇。
昔日有独户人家住于此,以塘养鸭发家,后逐渐成为多户村落,因此得名。苗语称瓮嘎,意为养鸭塘。
传说北宋末年,金掳徽钦二宗在此村留住,得名留宋。时徽宗作《望仙乡·杏花》一诗,该村又名望仙乡,清雍正时,取谐声,改写刘宋。因镇政府驻刘宋,故得名刘宋镇。
旧口:指成臼河流入汉江河之汇合口,现写作旧口。镇:本指武力镇守的地方,此处指行政区域名。
因紧邻全安门,故而得名。
此地街道建在两水想汇的溪口,修建的一座木板桥使两岸街道连在一起,故称板桥口。
1796年前,此地为四子王旗牧场。因靠旗境最南端,常年有地方武装和官员轮流执勤守边,“旗下”为蒙语“吉下”的谐音,意为值班或轮班,故得名 。
“昂”藏语意为沟,“仁”藏语意为长,“昂仁”,藏语意为“长沟”。因县域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故名。
古籍载,此地夏代为邱邑,商汤在相仲虺封于薛(今滕州官桥),西迁都城30囦于邳邑(今欢城)历600余年。周代,薛国都城又迁回旧址。此地更名仲虺城。今欢城为虺城之转音。一说,战国进孟尝君的门下食客冯驩曾替孟尝君到封邑薛地(官桥、欢城一带)收取债息,得钱十万,将贫困无力还息的债券当众烧掉,替孟尝君买得人心,后孟尝君一度能相位,回薛地受到当地百姓拥戴。不久复相位后,将仲虺城赠于冯驩。故得名欢城。今城东有冯驩墓、冯驩亭。
相传昔日山洪暴发,浏阳河、捞刀河两水从南北两个方向呼啸而来,水石搏击,声如洪钟,而此处山头仍巍然屹立于洪峰之中,于是有洪山之名。明清时代,有周姓于此处倡建寺庙,供奉洪山王爷,名洪山庙。
街道办公地点在红军街附近。
因田家河流经政区而得名。
有7户人家先行定居此地而形成的村落。
明弘治九年(1496)郑应宾父亲率领子侄九人,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枣林庄迁到陈州(今淮阳)东南25千米孝义乡,建大郑寨。其后裔在县城西7千米处建村,取村名郑官庄。清末此庄与一位烧瓦盆的人结怨,这人投奔李自成,并做了一位将领。李自成进入中原,这位烧过瓦盆的将领为了报私怨,率兵洗劫、火烧了郑官庄。郑姓幸存者在距离郑官庄0.5千米处居住建村。清朝光绪年间,后万庄集逐渐移到这里,故称这里为郑集。
相传,南北朝时氐人首领杨难当率军过此地,人马焦渴,下令找水,挖出一泉,饮后倍觉甘甜解渴,连声称赞“甘泉”,故此地得名甘泉。
因地处岷江支流的西河中段,常年河水冲刷河滩堆积大量河沙,后在此建集市而得名沙渠。
取境内河名“黎乡溪(“梨香溪”)谐音之意得名为“黎香湖”。
热门文章
万祥镇
高安街道
香山街道
亮甲店镇
城西街道
汤泉满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