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原名勐底,为傣语地名,“勐”傣语为坝子,“底”为下,石鼓山(北)下,意为大山下面的坝子,明洪武十七年(1384),勐底更名为施甸。

清同治十三年,山东人郭氏迁此挂地立庄,次村处山湾地段,故称郭家湾。因乡政府驻郭家湾得名郭家湾乡。

拉古满族乡驻地拉古村,据《抚顺县志》载,得名于清康熙年间,翰林院大学士车克死后,将骨殖瓶运于此地埋葬。在雍正年间,称“拉骨峪”,后来叫 “拉古峪”,简称“拉古”。

明永乐年间汤氏祖从云南迁此立村,初名失考。关于村名,村中有“先有汤,后有张,马家来了立了 庄”的传说。马氏祖于明代迁此后, 因人口众多,故以姓氏命名为马哥庄,后因地势较高,改名上马 哥庄,简称上马。至此, “上马”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因辖区内上马村得名上马街道。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含义指位于澧水下游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高行”系镇由原高行村拆分而来,“高”以高姓聚居而得名,一说因“介于海(东海)、浦(黄浦江)之间。故名高行镇。

因金沙江流经此地时,在太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宛如“银带”,故名。

“易家”,指易家墩。“街道”,为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清同治年间(1852-1874),谢氏十八岁谢惠子,谢勤方兄弟二人,自本镇琉璃阁迁此,相继建楼五座,故得名楼庄。镇政府驻楼庄。

太即太平之意,和为和气和平。太和即为太平和气。

明朝嘉靖年间,山东移民冯、王二姓到此落户建村,因村址建在芦苇丛生的碱滩,故得名“ 芦花村”,后因有条河从村中穿过,改名为“芦河”,现谐音转称“茹荷”。因镇政府驻茹荷得名茹荷镇。

唐代以前原城全部用山石筑成,名石门寨城,故此得名。因镇镇府驻地此而得名。

因镇内有一大湖百泉湖,故称为百泉镇。

罗湖区是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其得名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罗湖”的得名源自辖区内的罗湖村。罗湖村地处古螺溪下游,地势低洼,遇雨积水,被称为“螺湖”,附近小山也被称为“螺湖山”。后因谐音演变为“罗湖”。其二,600多年前,袁氏族群从东莞温塘迁徙到今天的罗湖村一带。彼时罗湖是一个被称之为“五水归湖”的低凹地,每遇大雨,莲塘河、沙湾河、清水河、布吉河、香港梧桐河五水汇集于此,使这里湖水泛滥,但随着雨停,水便会慢慢褪去,露出大片耕地。因洪水易涨易退,如箩筐装湖水,故取名“罗(箩)湖”。其三,则是

文地街原名“东门坡街”,1956 年南迁至坟地坡(今文地村文地坡)建新街,改名“坟地坡街”,后雅化 为“文地街”。

因清末当地余、陈、张诸姓群众共议兴场,图大力振兴而得名“大兴”。

据宋代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载:南朝梁武帝信奉佛教,在武昌县西六十里处建皇家寺院,赐名华容寺而得名。“华容”取自南朝华容寺名称。

因这里人口较为密集,千家万户,故名 。

577 578 579 580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