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街,取“永远安宁”之意得名。

史载宋绍定二年(1229),古县知县史渭因廖扶一族百寿者较众,特楷书大“寿”字(笔画内嵌小“寿”字一百),请名匠刻于岩顶西侧石壁,故名。

因山而得名。因县治南五里有永福山,以山名乡,建县时又以乡名县。

堡里街原名古河圩,明万历年间(1573—1620)成圩,原址在今三多村四里屯。后迁板峡屯北面的陂角堡,取四里、陂角堡各一字改称堡里圩。

据说以前一罗姓人家到今高崇村罗锦屯避战乱并且定居下来,不久适逢其妻产下一仔按罗姓辈份为景字辈,为了庆祝新生儿的诞生欣喜之余而把罗姓和景取为村名,为罗景村。后来后人改为罗锦村,喻意人丁旺盛,前程似锦,罗锦圩故址在罗锦村,清康熙二年(1663)圩迁今址,沿用罗锦圩名。

原地建有三王庙,,故名三王圩。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址在荣田村鸡鸭屯西0.5公里处,原地建有三王庙,镇以庙名,故名三王圩。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圩场迁标杆山脚,谐称三隍圩。

据传隋朝有一“广福王”在此地帮助当地居民,居民为感激广福王的贡献,村民为其建有一庙,叫“广福庙”,故名。

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据传,当时有一位姓苏的郎中路过此地行医,他在街北的小河修了一座石拱桥之后离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取名苏桥。

因境内龙江河得名。

因驻地南五里的永福山得名。

因美好寓意得名。因“兴旺安定”之意得名。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将全义县改为兴安县。取“兴旺安定”之意命名。

因境内有古严关,故名。

古人认为湘江、漓江同源,在灵渠铧嘴处分开,分别往北、向南流,该石碑为两水分流的标志。

因大溶江流经得名。

因境内漠川河得名。

因故时此地是兴安与全州两县分界线的开端,故名界首。

华江,因古时以水运交通为主,山民出售林木经常通过该河水流湍急的特点进行运输,取名“滑江”,谐音华江。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