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踏水桥得名。原称"陈坝儿"。因场北有一小桥,洪水期桥被水没,赶集须踏水而过,故名踏水桥

达斡尔族语 “塔哈勒”,意为蛤蜊、河蚌。

镇以驻地桑洲得名。该处位于清溪两侧,清溪中古有沙洲,上多桑,故名桑洲。桑洲素称宁海西南之门户。自古通驿道,为台州、明州间要隘。宋时设驿站,即桑洲驿,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重建,过往官宦多在此歇宿。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桑洲驿:西六十里,洪武丁卯(1387)信国公汤和添设”。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记有“壬申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明代,桑洲已有集市,是宁海西南部第一大集。旬有2市,农历逢五、逢

艾力西湖,维吾尔语,艾力什阔的转音,意为汇聚。

传,唐贞观元年(627),米国两位使臣柏子皋、陈文俭向唐王进鹅,路经村东南1千米处,有一古潭,浴鹅于此潭,其鹅戏水之后,腾空而飞,鹅飞该村上空,既高而平,故得名“高平”。

青山街,传始由山东徐姓人于元朝末年迁居,因附近山岭树木繁茂,四季常青,故名。

黔西县城周围九山环绕,形似九狮,城中间一山形似莲花,故有九狮闹莲之说,因此黔西城也称莲城。2011年撤销城关镇设立4个街道办事处时,将县城南片区划为一街道,以“莲城”故名。

传南乐一带为黄帝次子昌意封地,曾筑昌意城。西汉初置县,因境内有古昌意城,取其“昌”字,配一方乐土之“乐”字,得名乐昌县,意为“一方乐土,繁荣昌盛”。晋改昌乐县。五代梁,晋王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县。

溧江河自桃溪流入,横贯东西,汇入赣江。

因驻地有小溪汇入湘江之浦,得名“大浦”,后演变成大堡。

“志光”此处指国内革命战争中,1931年10月率部攻敌夏家岭炮台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的红十军三团团长龙志光。

因过去此地居住着一户名“克尔”的藏族人家,故名。

该街道是黄埔区打造的国际生态居住区长岭居所在地,地处长平、岭头地块,社区居民对长岭街道的命名认同度高。按照“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命名为长岭街道。

因境内群山环抱一片水田,阳光照射,恰似一块大锡镜闪光而得名。

原名冬桃,后因境内有镇妖石塔一座,塔旁有湘鄂两省边界集市上塔市,故名。

以其居住人姓氏(高姓)而命名。

以驻地县城而得名

据传“三国时期刘、关、张在此地桃园三结义”,因此得名。

355 356 357 358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