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城楼四周有砖砌城墙,故名城关。2001年撤并乡(镇)中更名为沁河镇,因沁河贯穿全镇南北而得名。乡政府驻此村,故名。

明永乐四年(1406)刘氏由掖县大武官村迁来建村,村址处小沽河北岸,建村时村南有肥沃野土, 称之为家南野土,野土二字合起来为墅,故定村名为南墅。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南墅村,故名南墅镇。

据《忠州志》记载:“复兴场系旧日之上角场改建,清嘉庆八年重修,更名复兴”,故名。

清代,百姓为感恩设义渡的李氏兄弟,称“李家沱渡口”。

“高城镇”为乡级行政区域。

因管辖区域为区内主干道云鹏道以北的10个村街而得名。

“石塘”街名,相传清乾隆十五年(1750)郑姓人从永淳县格木村迁建,因村大塘边多石头,得名石塘。

齐干吉迭,哈萨克语,意为河湾中的沙枣林。

固关意为牢不可破的关口;镇为乡级行政区。

明景泰三年(1452)朝庭实行移民屯垦,将山西部分农民迁到本地建村筑堡,因排列序数为五,故名五堡。因镇政府驻五堡得名五堡镇。

因系古蠡吾地而得名。因县政府驻地镇得名蠡吾镇。

象征着一座城。

相传,清咸丰年间,僧格林沁在黄冢镇压捻军时住在潘士禄之祖父家,夜间谈话问及庄名,潘曰:“以前有个姓皇甫的是个大官,死了以后埋在东北地(黄冢高中后,现无痕迹),因此叫皇甫冢集,后把‘甫’字省略了,叫皇冢集”。僧即说:“不行,犯上,应把‘皇’字改为‘黄’字。黄冢集由此得名,后称黄冢。

“扎嘎斯台”系蒙古语,意为“有鱼的地方”。

相传明末清初时,何屋埔人先到此定居。清光绪年间,当地人在何屋埔前建店铺,设墟,故后改名为“埔前”。

“老港”取自地处海滨。故名老港镇。

“平庄”指平庄镇,“城区”意坐落位置在城市中心。

两千五百多年前,晋国大夫祁奚在这块土地上建筑城邑,把它作为祁地的行政中心,古县因此而得名。

353 354 355 356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