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村,因地处洛阳江之东而得名。

卖酒街原名“卖酒山”,因当地人在山坡上以蒸酒为业得名,明代成圩。

因宅舍坐落在山坡上,地形广阔平坦,故谓之平山。后为了区别于大平山(今大平山镇),遂改称小平山镇。

高指高步头村、峰指张峰村。

龙安圩四周山峦起伏,形似祥龙,当地人认为是祥龙安居之地,故名。

传明初始建,因处北底江畔而得名;后逐渐成圩,称“北底圩”;1946 年谐音称“北市圩”。北市圩意为北底江畔的集市。

蒲塘圩,因境内有一口大塘,长满香蒲,居民用作编织材料,故名。

沙塘圩所在之处土层浅薄,土壤母质多为紫色页岩、砂页岩、粉砂岩,易因水土流失导致旱灾,需多筑水塘抗旱,故名。沙指沙页岩型的土壤,塘意为储水的池塘。

因地处葵山北麓,在马鞍岭、葵山、大王岭、翻车隘等群山环绕之中,故名。

因境内有城隍庙,故名。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

意为位于葵山的阳面(阳面:南面的一种说法)。

镇政府驻地在大平山圩,原称“平山圩”,“平山”指较平坦的土山,村舍分布在较平坦的土阜上,以形取意,得名平山。1953 年为区别于同县小平山而改称“大平山”。

因其治所(今石南镇古洲肚)位于“大石山”之南而得名“石南”。

因县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农耕环境得天独厚,农、林、牧、渔各业兴旺发达,取“百业俱兴”之意,故名“兴业县”。

英桥街原名“阴桥街”,明末始建,因乡人陈宏观在街东漆江边建阴骘桥而得名;后因“阴”字风水上有不吉之义,清朝中期遂改“阳桥街”;民国时又据原“阴桥”名近音改“英桥”。

“亚”本地方言与“鸦”同音。亚山街因该地原是古树参天的红土低丘,群鸦栖集在树上,故名。后因群众为了方便书写,将原“鸦山”简写成“亚山”。

新田街建在一块新开垦的田上,故名。

文地街原名“东门坡街”,1956 年南迁至坟地坡(今文地村文地坡)建新街,改名“坟地坡街”,后雅化 为“文地街”。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