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林”,1918年设思林县,因曾为思林县治地而得名。

作登,壮语Sokdaeng,“作sok”指交通枢纽,“登daeng”停留。因该地建有码头,人们到此都要歇脚停留,故名。

义圩,原称野圩,因近野屯(今义屯)得名。1927年,恩隆县政府奉广西省政电令,撤销里、都、图建设区、乡、村、甲机构,下隆里改名称为云集乡时,认为野圩的“野”字不雅,后雅化为“义圩”。

那拔,壮语Nazbaz,“那naz”指水田,“拔baz”指枇杷叶。因村附近田地形状多似枇杷叶,故名。

印茶,取检印、甘茶2屯各取一字得名。印,指检印屯;茶指甘茶屯。

林逢,壮语Ranzbungh,“林”指房屋、家,“逢”指一间。因建村时土地狭小,一家暂起一间房,并在此设有圩场,故名。

江城,壮语Gyanghsingz,“江Gyangh”指溶江,“城singz”指城墙。因村前有溶江流经,村后山坡设有防御城墙。

玉凤,意为如玉凤凰。原为凤桥乡驻地,因期望生活美好如玉而改称玉凤。

“巴别”是壮语Bahbez的音译转写。“巴bah”指土坡。“别bez”指别妹草。因此地原为多长别妹草的山坡,故名。

五村,指五个村庄。昔五村由加旺、圩上、那门、大沙、农岗五个村屯组成。

田是指平坦宽阔之意,州是指古时行政区划单位。

“那坡”是壮语Nazmboq音译转写;“那naz”指田,“坡mboq”,指泉。因该地原是一片田,田中常有小股泉水涌出,故名。

“坡洪”是壮语Bohoengz音译转写;坡,是山坡之意;洪,是红之意。因位于红色土壤的山坡上,故名。

头塘,意为第一个十里。头指笫一,塘是古人计数单位,十华里为一塘。此地此地据田州约十华里,为田州至百色的第一塘,即头塘,故名。

“那满”是壮语Nazmanj音译转写;那,是田之意;“满”,是村之意。因该地原是一片低洼田,后填洼地建村,故名。

取田州的“田”字和恩阳的“阳”字合并称“田阳”而得名。田:是源于古田州之意;阳:是指原恩阳县名称。

洞靖,壮语 Doenghceng,“ 洞 doengh ”指田垌,“ 靖 ceng ”意为相争。传洞靖屯所在地曾是人们互相争夺的田垌,故名。

“百育”是壮语Bakyueg音译转写;“百”音近壮语bak,是口之意;“育”音近壮语yueg,是溪谷之意。因地处两溪汇合口,故名。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