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之名的意思:滨:辽河之滨,海:渤海。

解放后按人民的愿望得名,为和平乡。

相传明初名为兴堡。后以李王两姓居多,更名李王庄。清代洪姓更名洪家铺。1949年简为洪家,现为洪家镇人民政府驻地。

以境内原有古大柳树堡而得名。

查龙镇因镇政府驻查隆(沟)口而得名。藏语,意为“温泉沟”。

一是取自杨幺“放马洲”,后谐音为“黄茅洲”;二是此处属淤积平原南头,又因秋冬草色枯黄谓之“黄茅”,人们习称“黄茅洲头上”,简称“黄茅洲”。

相传,华庄原名周庄。清咸丰三年(1853年),明嘉靖翰林院掌院学士、侍读学士华察(俗称:华太师)后裔举家移居此地,改名为华大房庄,后简称华庄。

民国二十二年(1933)称黄充乡、凌青乡,1949 年改为黄凌乡,取黄充、凌青各一字得名。

偃师之名,取武王伐纣,“偃师息戎”之意而来。商汤攻克夏都斟(鄩)后,在附近另建新都。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即指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因此得名偃师。汤自南亳迁此,史称西亳(今偃师商城)。《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据明代周瑛《兴化府志》山物考注,宋志释蒲云:“莆地多生蒲,故曰蒲田;后频有水患,故去水从莆。”因书中也注:“莆与蒲通”。另一解释:“蒲”“莆”两字,古本通用。

因钱姓在村南旧有华陀庙处兴集,故得名。

因境内丘陵连绵,山冈起伏,故有钟岭、长岭之称。

因境内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且清澈见底的河流,故而得名。

以境内白马庙而得名。《广安县志》记载:“原多有畜马乘及贩粥骡子者祀之立庙”。

上街镇古称花屿,唐末闽王王审知为开闽都统使林硕德的府第题匾“上溪”,此后,花屿便改称为上溪。到了清光绪时,因商贸的兴盛将上溪改为上街。 街,取义商贸兴盛繁荣街区。

初称“娘娘库”,满语,意为大雁经常起落的地方。1956年,改区建乡时因其临二道松花江(今称五道白河),故而得名“松江”。

因境内处两座形似堡垒的山前,故名堡面前。

宋崇宁二年(1103),杨晟臻纳贡归附,遂以安靖之意,改诚州为靖州,治金渠阳镇,辖永平、会同、通道三县,靖州自此而名。

2391 2392 2393 2394 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