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查,村中有一条河,原为曲逆河,后人觉此名不雅,故改“曲”为“方”,改“逆”为“顺”,故河名为方顺河,为沟通全村的南北交通,晋永嘉三年(309),在村中方顺河上建起方顺桥,村因桥得名,故名方顺桥。因镇政府驻方顺桥得名方顺桥镇。

“长桥”,指长桥圩。明永乐年间,吴氏来此建村。因地处二河交汇处,村前一片烂泥洲,需架木桥通过,当时木桥架有36节,形成长长的小桥得名长桥,村遂桥名。清初年间此处形成圩市,呼名长桥圩。乡人民政府驻长桥圩,故名长桥乡。

十九世纪有从山东河北等地来此垦荒者,其中秦姓颇多,为一大氏族,故得名秦家屯。

藏语译音“热加”,意即山岩下的村子。

用石头把食人的娃娃鱼压(亚)住的传说取谐音而得名。

泰山为五岳之一,依照鹤壁“南北为山,东西为水”的道路原则命名。

“二克浅”,达斡尔语为“阿拉哈沁”,由“阿尔巴津”音转而来,汉译为“当差的”。

乡政府原驻地桐木漯村,因盛产桐子树而得名。

宋大理为新丁部,以乌蛮土酋新丁名为部名,后演变为“寻甸”。

此地原有供奉铁佛的寺庙,得名铁佛塘。因镇政府驻地铁佛塘,故名。

金竹指境内盛产物产金竹。

因宋代有邓姓盐商于此凿井,初名洞子场,后称邓井。清乾隆年间设关,故名。

明初,杨、冀两姓人家在此落户立庄,因杨姓户大,取名为杨庄。因镇人民政府驻杨庄村而得名。

据史记载,高台县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初年。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后,在今县城地筑堡设站建制时,因城西7.5公里处有崇台寺(后人称台子寺),就是借用远近闻名的崇台寺(后人称台子寺)的名称,将新建站命名为“高台站”。景泰七年(1456),改高台站为高台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将高台守御千户所和镇夷守御千户所合并为高台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高台县名称的由来(《肃州志》)。

说法一:因乡政府驻地可大湖得名。一是因此地一溪流,早年水量时大时小,山洪暴发淹地成湖,故名可大湖。 说法二:“可大湖”(kho53 ta53 xu21)是土家语,“可”(kho53)是“金子”,“大”(ta53)是“欠”,“湖”(xu21)是两山之间的深谷,近似“地方”,因而“可大湖”就是“金欠地方”或“欠金处”,以往这里经济发展缓慢,灾情重,生活苦,欠账多,尤以“欠账多”为特点,故名“可大湖”。 说法三:旧时,此地大部分为郭姓人家田产,被称为郭大户,后其家道败落,柯家兴起,被易名为“柯大

寓意永远胜利,努力前行的意思。

康都,安康、小康之意。

因区政府驻地在云城街道,故名。“云城”因当时云浮县下辖有一个附城镇,取云浮首字“云”与“城”字组成今名。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