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氏族谱》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彭姓在此建村,取名彭家庄。1639年(崇祯十二年),村内成立集市后,更名为彭集。因政府驻地于彭集村,以驻地命名彭集街道。

因乌江中有一尊礁石,形如卧马,为白色,而得名。

因辖区内有大船坑村和浪口村,各取一个字称大浪,故名。

明弘治年间,从山东枣林庄迁来一位姓周的人在此定居,世代繁衍生息,人口增多,取名周营。

因座落于诸山的山坳处,故名。

意为借用“泰山路”而命名。

表示地处楠溪江潮水上溯的终点,上游下泄淡水遇潮水顶托,沉积成大片沙石滩头,以沙头名镇。

由境内“红湖塘”而得名。

“白洼垤”,人名,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年间,使任“良明码头”(粮站)。乡人民政府驻洼垤社区,故名。

该长久街道名字取“长久兴旺”之意。

驻地高沟,明初高姓始居并兴集,遂名高家沟,简称高沟。

明初,息县至潢川官道经此,设有驿馆、接官亭。后附近关庄村关姓居民迁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小集镇,起名关家店,简称关店。

明洪武年间建村。时由孙坊上、倪坊上、田坊上合并而成,因原村名“坊”字相重,故名重坊。沿用至今。镇人民政府驻地重坊而得名。

相传清代,有时姓在此建庄兴集,故名时集。镇政府驻地位于时集村,因而得名。

“郭河”指郭家河街,郭家河街现名老街,“老街”另有词条,“镇”指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玉麦”意为“下方的故乡”。

街道办事处驻小街,故名。明洪武年间曾在此“戍兵屯田”,故称“军屯小街”,命名小街。

仓门街得名于西宁仓,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当局在这里构筑粮仓,定名西宁仓,并派西宁仓监收判官一名,以担任管理仓粮入库、调拨和监守工作。“海寇”之患中,由于西宁周边军事情势严峻,大军齐集,粮糈需求量大,明都御史石茂华曾上书,要求在西宁增设通判,以增强西宁仓场的管理级别。西宁仓的设立,使“广籴征贮,以备不虞,水旱有备,地方大幸。”因此,粮仓前构成的街道称为“仓门街”。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