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一个古老集镇。建于宋辽对峙时期。因地近辽运河,为祈求安顺,取名吹风口,后演变为崔黄口。另说,以崔、黄二姓得名。

因地处洣江(洣水)东岸而得名的乡级行政区域。

清末此处是与北湖相通的水塘,塘中有一土墩,故称墩子塘,街道借此得名。

据《泌阳县志》,南朝齐曾在此侨置高邑县,故名。

辖区貂桥岗地处上城吴村与下村上顿渡之间,后上城建成新街。貂桥岗成为上下两城联通必经之地,得名连城。

含义为:一取于古人“政治修明,可使黄金与沙土同价”;二取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披沙拣金”之语,比喻细心挑选,去粗存精,以示金沙人民精明伶俐、勤劳勇敢之意。“金沙”县名在1932年1月28日,省民政厅长黄道彬呈省主席王家烈核定,转报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沿用至今。

含义有二,一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二因南北朝时,西魏始置射江县,因境内有射江(梓江),古“江”、“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读作“射洪”,北周从俗,改名射洪县。

永平十年(67),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辖区内科研单位和高新产业较为集中,故名。

以前,村东有漳河故道,其上有用槐木和石墩建造的便桥,村民则美其名曰槐玉桥,久之遂为村名,后简称槐桥。因自然村槐桥村得名槐桥镇,镇政府驻地西槐桥村为槐桥村分出的行政村。

明末清初,废黄河溃决,滩地只留3棵柳树,名三棵树,现称三树。

平山之名含义有二说:一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兼取西平、房山二名置平山。另一说为安禄山造反时,诏令凡有安、禄、山三字之地名一律改名,故改房山为平山。意即平定安禄山之乱。

“张家集”指居民点名称,“张家店”指张姓人家所开的店铺,“镇”是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单位。

辖区早期叫做“清风市”。唐代宗年间出现了“大历十才子”。本地也出了一批能人,便借“大历十才子”之名喻本地人才辈出,逐渐以“大历”指代“清风市”。清道光年间《南海志》,将“大历”改成“大沥”字,民国初,县刊也将“历”也改为“沥”。此后,“大沥”沿用至今。设镇时沿用此名,故名。

以原清湖镇得名。据《清溪丽坦周氏宗谱》卷一载:“前有湖水一派,四季长清,因名清湖。”

因东南有大沙河,故名。

如皋名有两说:一说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这里所说的皋,系泽边高地;如,是到的意思。后人据上述记载,称如皋,并有“雉水”、“雉皋”“东皋”等别名。另一说则来自《太平寰宇记》,“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之上,原野辽阔,于是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以如皋为名。

历史上地处东山上的龙泉驿非常缺水、经济落后、多匪患,传说北宋末年,东阳县(龙泉驿时称东阳县)县令采信望族朱姓族长建议,将洛带片区的5个乡均用吉利字符“安”字命名,表达东阳人求雨求平安、对美好安定生活的迫切愿望。故名东安。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