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兴盛繁华之意。

据《武昌县志》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中子红为鄂王”。熊红始封于马迹乡(今大冶市金牛镇附近的胡彦贵湾),因其地偏僻,交通不便,不久便迁徙至西山脚下,安民建城,后称为鄂王城。因鄂王曾在境内建立都城而得名。

因境内有一道庙名青龙观,故名。

塔里木河北岸牧区泛称草湖,故而得名。

依境内三仙湖得名。此地古有三溪,即头溪、二溪、三溪。清咸丰年间,藕池溃口,三溪沦为湖泊,人称三溪湖。尔后湖泊缩小,演变为三星湖(福、禄、寿),亦称三仙,故又演变成三仙湖。

洛阳镇是取境内黄洛洞村的“洛”字,洋洞村的“洋”字的谐音“阳”而命名。

汉元年(前206),项羽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立国“高奴”,董翳遣部将在此筑城,屯牛习武以备战(春秋战国时用牛攻降),故名“牛武”。

因当时此地烧锅字号“亿合公”,故名。

“塘山”指境内片村“塘山头”,故名。

因境内有一个顺天湖,河床低,耕地水利条件差,多为望天田(靠天决定收成),人们靠天吃饭,产生自然“顺天”的思想,故名。

宋代称永昌镇。金代,因其处太昌塬(今和盛塬),改称“大昌”。元、明、清时,俱称太昌。

因三合县、都江县合并,以两县名取一字得名,是水族人民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简称三都自治县或三都县。

清初,张姓在境东史河上摆渡,渡口得名张老人埠,渡口附近有个叫竹林埠的小集镇,后迁今址,更今名张老埠。

因辖域内有东湖渠,故名。

此地境内有一流花溪;又相传明朝年间,当地旧习,以油洒水观其纹,以卜丰歉;后辈俗称牛华。

据传:很早以前,有几户姓高和姓刘的人家常年在这里编织草鞋,兼营小摊生意,后逐渐形成农村小集镇,并以高、刘两姓定名为高刘集。又传唐宋时期,此地有一举子在大比之年赴京城应试进士及第。这位进士步入仕途后,在家乡兴建了一幢高楼。后来,以楼为中心形成了集镇,名曰:高楼集[见清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州府志•卷十六·食货志》]。因“楼”与“刘”音诺,演变为高刘集,街道借用其名,故得名。

“淤泥”系彝语译音,意为清水。

花桥街道(原花桥镇)依花桥场得名,花桥场古名肇兴场,后据场口附近有一石拱桥,桥栏有石刻花纹图案,改称花桥场。

2278 2279 2280 2281 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