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驻地黑沟村的乡。

含地理方位和郊区之意。

原来叫土堡,1989年更名为塔前,取位于七层白塔之前之意。

“金山”土呈赤色,因而得名。亦有期盼富足之寓意。

1901年,天津旧城拆除后,居民逐步南迁,开拓此地,民众俗称“南开”。

传明初此地有尼姑庵,为马姓尼姑所居,庵前有片稻田,后演变成村,依马姓尼姑及地貌特征取名“马姑田”,因“姑”“谷”谐音,后演化为马谷田。

藏语音译,意为“阳面”。

此地在普安设州、郡之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屡遭战乱等祸患,百姓期盼“普天安宁”之意而得名。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兵平定鄂西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元施州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简称施州卫,并对驻军实行屯田制度,谓军屯;对非军籍的军人家属也行屯田制,称民屯。屯地居民聚住点周围建有防御的围墙,称屯堡。屯堡由此形成地名沿用至今。“堡”通铺,读“铺”音,即建有驿站铺递等机构。恩施屯堡的“堡”过去一直读“铺”。

明末,有陶姓人在此定居,取名陶家湾,简称陶湾。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立集,又名陶湾街。

山南为“阳”,该地位于南岳衡山之南,故名衡阳。

因境内有一寺庙名红土寺,镇名沿用寺庙名的“红土”二字,故名。

高姓始居于此,形成村落,称高庄。街道因此得名。

县名据境内山溪潆洄的地理特征命名。《元和郡县志》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今称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清嘉庆《绩溪县志》载:“若扬之水自北而南流,昆、常、芦诸水(即今大源河三条源头)自西而东流,登水自东而西流,并会于象山(临溪附近),皆得为绩之义。”亦因县北溪岸有临溪石,数里妇女悉来浣纱,群绩麻线于此以守之而兼取“绩”意,故得名绩溪县。

清顺治年间,王姓首先在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家庄,后王姓人在村中路旁开店,遂改村名为王店子。因镇政府驻王店子得名王店子镇。

因此处西面山顶上有几块大石头,石缝形似“上”“土”二字,故称上土石,后来人们将“石”写成“市”,又因乡镇驻地于此,故得名。

设立之初政府驻地沙尖子村的镇。

奴尔,维吾尔语,意为光明、明亮。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