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形成村落时其北面山崖环绕,直立如墙而得名。因镇政府驻地下板城,故得名板城镇。

因唐、宋时建驿站,有木桥架塘上,故名。

因地处梅城之东,故名。 

因春秋时期季平子封邑而得名。1946年4月费县更名为平邑县,设立平邑一区,启用“平邑”一词。

因街道办事处位于南辛庄范围内,故名南辛庄街道。

镇驻地圣水峪村,始建于明代,原名盛水峪,以河得名。1956年演化为圣水峪。

由于坡心墟是在一块坡地上,以中心点开始建村,故而得名坡心。

传说村西桃坡山上有金牛,南方强人来盗,强拉牛,牛不走,只拉走一角。后来牛不见了,留下一尺余深的蹄印,故名黄牛蹄。因乡政府驻地黄牛蹄村故命名黄牛蹄乡。

因地处横河边,常遭受水患,相传曾有一白衣女子救过此村,人们在村西山上修建了一座庙,俗称白庙子。

相传在古时,此地仅有一处水源,有两个村的村民为争夺水源时常发生打斗,天上神仙为了生灵安定,便将江水一分为二,分得公平合理,故名。

明初,陆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并建有东西两座楼,名为陆楼。到明中期,陆姓绝,把楼卖给李姓人,改村名为李楼。

此地多生奇林,长怪石,其中有天然石,长形,四方高,中间低平,貌如石糟,加之雨后槽内集水,故取名石槽水,后逐渐演化为石朝水,简称石朝,故以此而得名。

奓山:奓山集,自然集镇的名称;街道:行政区域。

土门指瓦坪寨(即土堡)门儿。

德阳之名,一说由汉代崇尚阴阳五行而来。“汉属火德,当阳升于君位,阳为君之象”寓汉朝与太阳并存之意,故名。一说德阳因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县名盖取“在德不在险”之义。

巴仁,维吾尔语,意为两河之间。

古代下邽为县治时,此地因设官邸。又传清代时,该村和邻村为争街道发誓要将官司打到底,故名官底。

又名土碑。明正德《颍州志》卷1:土陂“士民筑陂障老军屯、栗林坡诸水,以溉黄花陂西之田”。清代已是集镇,因沿河地势低洼,故名。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