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苗语称“构俄”。“构”指老人、长者;“俄”指彪悍之意。传古时此地有一苗族老人非常强势、彪悍,为苗人首领,族人势力强大,曾统领一方,故而得名“构俄”。

因地势平坦低洼,属冲积平原,早年滩上洪水汇集如海,故名。

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早在明代,有破山和尚在这里建有双桂堂悟禅修行。据传,是因场上曾有两棵大桂花树而选址建寺庙的。后来,破山和尚去了梁平县的双桂堂修行悟禅(梁平双桂堂亦有双桂树)。破山和尚离开外出后,当地人为纪念和怀念他,把这里取名为双桂场。一是说,清初时期原在山腰上的“遥遥坡”场迁至了山下西河边取名“双圭”场。乾隆五十年(1788)修建石拱桥,当时场上宗族势力相互争斗,有氏宗族最为强盛,其家族祠堂有两棵两人合抱大的桂花树,为显示其家族荣耀,遂改“双圭”为“双桂”。

花桥场因河边曾有一自然形成的花纹长石拱状如桥得名。三百年前,场上原中寨门有丈余宽、近两丈高的两巨石相对,头顶着头把南北连接起来,远远望去好似一座石桥横跨南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桥上各种无名花草竞相开放,十分可观,人们将其桥取名“花桥”,该场镇为花桥场。

《水经注》载:“相传,太公之故居也......”,泉以人名,谓太公泉,后简称太公。

地处海拨1544.8米的大芹山东北麓,境内有二条既长又宽的坑流(即九龙江支流花山溪上游),地势较高,坑又深,又原称侯卿。因方言谐音,故称高坑。 原名侯卿,曾名后坑、高坑,1958年为纪念革命烈士赵国强而得名。

因街道境内有道路名称机场路,故以机场路之名取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原凤凰圩因罗凤河改道而淡废,徙迁罗凤河深潭之北岸建成新集市,名称“潭水圩”,因政府驻地于此,辖地总名称便以“潭水”称谓,故名。

“杏花”指杏树的花,花形美,能变色,树龄长,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具有丰厚的经济收益和巨大的城市美化功能。“乡”指中国行政区划县以下的基层单位,“杏墅春融”是古黄安八景之一,红安县人民政府特别设立杏花乡为全县唯一的乡级行政区域。

明代鲁姓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较高,得名鲁岗。

因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封王陵为安国候,此村是王陵的家乡,后人以王陵封号为村名,故名安国村。因镇政府位于安国村,镇名由此得来。

因寓意新开拓的城区,故而得名。

“硚口”,本意为石桥头路口,自清代起泛指这一带区域。硚口区是汉口镇的发祥地,境内形成于明代中叶的汉正街是汉口城市之源。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垱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词中所记“硚口”即指今集稼嘴至硚口路一带。清同治三年(1864),修汉口城堡,沿城外开辟护城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筑张公堤。每次的修建推动了汉口区域的稳定和扩展,使汉口成为宜居之地。为交通便利,在玉带河、护城河上修有30余座石桥和木桥。其中两座石桥架于两河通往汉水处,

以驻地模环村得名。模环,古名太平里,后以蛮王殿为名,1930年谐音改称模环。

因位于乐安河北面,乐安河又称洎江,因其河之北为阳发源于德兴洎山下,故名。

因政府驻地堪嘉场,得名。

秦设柳城县,唐设柳城郡,街道因驻地于此,故名柳城街道。

汉语,寓意山独立如屏风,山体大。

2149 2150 2151 2152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