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良乡古城北门曾称“拱辰”而得名。

金花桥建于明代,横跨江安河,为九孔石拱桥,又名牛饮桥,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三洞石拱桥。因江安河“ 活水”11 千米横贯金花镇南北,桥下水潭呈现“ 金花夜月” 之美景,故名为金花桥。

“花木”之名,因种植花草树木历史悠久。故名花木街道。

此处是山峰起伏的区域。

因该街道地处京华道,故得名京华街道。

1927年,冯玉祥将军主豫期间,吉鸿昌将军率军驻扎在此。为团结回、汉两民族,发展地方商务,稳定一方治理,吉鸿昌将军呈请在此改设县治。同时以孙中山先生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之“博爱”精神命县名。

岗上坡下茨藜、荆棘生长茂盛,蔓爬遍地。后人在坡上建村,取名茨爬,演为茨芭。

原称芦嘴,1968年狼坨子部分居民迁至芦嘴建村,更名新村,因乡政府驻新村,为少数民族回族的乡级政府部门,故得名新村回族乡。

因所辖青龙嘴,故名。

因驻地有明清时期的驿堡“丰乐堡”,取其“年年丰收,人民安乐”而得名。

“瑞”祥瑞,“昌”昌盛,“瑞昌”寓意祥瑞昌盛之意。清同治《瑞昌县志》释县名:汉建安中,孙吴大将程普驻军此地(今桂林桥一带),忽有赤乌来鸣,以为祥瑞,旋得赤壁捷报,遂名其地名赤乌镇,“赤乌之瑞,瑞应武昌”,又名瑞昌镇。后改县因镇名。南宋绍定五年(1232),程普后裔伯侃、伯傯在《程氏宗谱》序中说:“会赤壁之战,(程普)兵回江州,驻赤乌镇桂林岗,时春色融和,绿野如画,鹤鹿声喧,群鸟自噪,而空中云物倍现妙相,公谓众军曰,此瑞征也。遂改赤乌为瑞昌。”另雍正县志载明崇祯邑进士文德翼序说:“江右属邑,以昌名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移民,形成村落,因位于溱头河以北,居民过河以石磙垫路,后演化为石滚河。

保安镇之名,始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7月20日,符载撰写的《保安镇阵图记》。保安是由一高僧的法号演变而来,含“保一方平安”之意。

桥头之名源于三墟(庙冈墟、义和墟、东桥市)合并,鉴于义和墟最繁华,又在土桥东头,命名为桥头墟。在此设镇,故名。

因该镇内有一座“古望江十三寺之首”的太慈寺(唐天祐二年(905)僧志祥创,其人仁爱、和善,为众人称赞,赠其法号“太慈”),故得名。

藏语称其地为“赊”,“泗耳”是“赊”的汉译名,意为“崩流”,故名。

原称滑石,因从前圩街用河卵石铺砌,雨天湿滑,故名。1951年,因“滑”与“华”近音,改华石,故名。

其含义为城:指城市、县城,关:指城门(关)。城关镇,即驻地在县城所在地的乡级行政区。

2061 2062 2063 2064 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