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厂峪镇历史悠久,金矿、铁矿丰富,因盛产黄金,因此命名为金厂峪。

辖区内有石牛拉石车桥,命名为博济桥。由捐资修建人董宪章命名。史载: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架石桥三空,旁设栏杆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济,改故道于东偏之高阜焉。故亦称做“石牛拉石车桥”。1999 年 3 月,从桥下清理出石碑一通,上书“博济桥”,上款为“修桥善人寿官董宪章”,下款为“明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

因是由金城镇西边部分村委划入设立的街道,故命名西城。

“六郎”指宋朝名将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屡挫契丹兵将,人称杨六郎;“乡”指乡级行政区。

因境内绛溪盘曲蜿蜒,阻碍人民同行,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群众捐款修桥,在石桥建成时,一女子结婚乘轿经过此桥,人们要新娘踩脚,新娘取下玉簪抛在桥上,说:“玉簪落地桥成”,于是便有了玉成桥。

伊吾(维吾尔人称阿热吐柔克)是汉、晋时期汉语对今哈密一带的称谓。元代始称哈密力,清代称哈密。哈密、伊吾两个名词均由“昆莫”一词演化来。早在匈奴人进入西域前,乌孙人便在这里居住,并在此设立牙帐,乌孙人称王为“昆莫”(太阳伯),王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作“昆莫”,所以库木勒、哈密力、哈密、伊吾均是“昆莫”一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译法。

境内由怒江和龙川江环抱,两江川流不息之势犹如“龙”,高黎贡山南脉绵延县境内,呈丘陵起伏,乃为“陵”,取龙川江之“龙”字与山陵之“陵”字组合而称“龙陵”,意为“山陵如龙盘桓绵亘之地”。

向着阳光,有朝气蓬勃之意。

“山峦环绕、婉蜓如龙,形若双龙抱珠”,且古时有“龙城县”名之称。故得名龙城镇。

旧时因崇尚文治武功,象征地方昌盛,修建武笔塔。

居民区在麓林山。

“木梓”指木梓树,“乡”指行政区域。

有一清凉甘甜的水井而得名。镇系思南县的乡级行政区。

因王姓村民以卖豆腐为生,故名豆腐王庄。明初曾在此屯兵,故名豆腐王屯,取谐音为斗虎屯。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斗虎屯村,故名斗虎屯镇。

因政府驻地座落于濮塘老街,故得名。

因驻地廿三里,故名。廿三里名称由来待考。

原为潢川至周口古道上的一个客店,成村后得名伙食店,简称伙店,因“伙”与“火”同音,亦称火店。清咸丰四年(1854),黄一清、宁象离在村西修寨建集,以“新兴”之意取名新兴集。1950年新兴集与火店合并,称火店,因“火”与“和”谐音,取“和平”之祥意,得名和店。1982年因与上蔡县的和店重名,因位于上蔡县东部,更名为东和店。

“保当”系蒙古语草滩之意。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