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初年由孙永立(蓬莱县人)、刘宝玉(汶上县人)、张明汉(文登县人)3家开荒建屯,取名三姓堡,后谐音演变为三县堡。

1833年沾化县大王家村人到此打渔为生多年的王成铭定居立村;1926年村庄初具规模,因本村居民来自七八个省,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但是团结一心,很意合,很义气,取名义和庄。因镇政府驻于义和,因此得名。

相传,“燕王扫北”后,该地幸留几户魏姓居民,遂以姓氏名村“魏家庄”;明永乐年间;杨、刘等姓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后,仍沿用原村名。因镇政府驻地魏家庄得名。

“分路”指地理位置,及三岔路口,“镇”指行政区划单位。

“水”指此地有河流,“槎”意为排筏,“水槎乡”指乡镇所在地有河流,地势从空中俯瞰如排筏,因所处水槎地片得名,故名。

据传早前当地客家人与临高人发生纠纷,持械斗殴,后经官方调停和解,为庆贺此事,故而得名和庆镇。

因乡政府原驻地江坡村有一名为“格尼山”的神山,在村中有神庙,供格尼佛,旧时远近闻名,故名。

明清两代国家在文登市东设立兵营,故称文登营,兵营撤销后,由兵员家属繁衍成村称文登营村,后镇政府驻地位于文登营村而得名文登营镇。

指高姓人家在场的西角山上建造的高楼,名双楼,后改名高楼。

街道沿用原河庄镇名字。相传境域西南面的青龙山附近旧有村庄建于河边,故名河庄村。后用于河庄乡、河庄镇名等。

清初法哈牛录驻守此地。法哈是首领名,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

形似马鞍的山而命名的乡名称。

意为生活康乐、平安的地方,境内多为河谷区、半山区,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是全县主要产粮区,故名。

南朝陈至德元年(583),江阴郡治所从君山之南迁至秦望山南麓夏浦,即夏城,筑舰浦城,城外筑有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时称月城,故名。

因澄江河贯穿该镇,故名。

明洪武年间,在真州长官司设上坝场,名“长官司上坝场”,后去“长官司”为上坝场,故而得名。

因峪南大石磕中有双泉涌出,味甘冽,故名双湖峪,后逐渐形成自然集镇,故名双湖峪镇。

“岗托”藏语意为“干地顶”。

193 194 195 196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