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以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关口,战国时秦军战胜楚兵,作为“三秦要塞”而得名。

王和村,因系姓王人氏开发居住,取家庭和睦之意,得名“王和”村。1939年,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抗日民主政府将王和二字合为一字,更名为“程村”,解放后恢复原名“王和”。乡政府驻此村,故名。

境内竹鼬河上有一桥梁,名普济桥,建于南宋时期,后更名为高桥,以此为行政区名,一直沿用。

新化为“王化之新地”之意。

因境内文昌阁得名。

“历”为明朝在驻地设“下历巡检司”,因客家方言“司”、“市”谐音,演变为“历市”

“香达”为藏语,意为“东沟”,因地处县境偏东一沟口而得名。

因境内林木繁茂,山峰林立,故而命名为林峰乡。

村居沅水河畔小溪出口处,相传溪边住有兄弟五人,武艺高强,人称五强,因而得名五强溪;建制镇,故名。

清朝嘉庆年间张姓在此建村,筑圩寨,故名张庄寨镇。

"向着希望,向着梦想,内心充满阳光,生活充满希望”之意。

因浮光山而得名。因淮河水绕浮光山(在今息县境内)东流,每逢太阳夕照,河面波光粼粼,银光四射,使浮光山石壁生辉,故名光山。《太平寰宇记》载:“浮光山周回二十里,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

因盛产蓢草(芦蒸的俗名)而得名大蓢,故名曰“大蓢”,后便于书写,遂将“蓢”写成“朗”,故称大朗。在此设镇,故名。

因是镇东、赉北合治,故而得名。

因地处紫溪山腹地,故而得名。

因该村位于前往青龙山和金鳌峰山脉入口处,两山溪水流入清潭、龙潭汇入青口河。青口,有两条青龙交汇入口之美好寓意。建乡之时青口因驻地青口村,亦是在青圃村和福厦公路连接口故取名青口。

因境内东湖山公园而得名。

哈尔滨南侧比较高的地方。原称“秦家岗”,属松花江南岸一级台地,地处哈尔滨市所辖城区地势的最高,海拔123.2—181.2米,故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南岗”。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