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驻地得名。新和街原为土地圩、土地村 2 居民点,1929年因匪患干扰,合并一处,共同御敌,以“重新组合,期盼和平”意取名。

相传,清乾隆年间,时为黄河的一个渡口,有首领孙姓,结义行六在此摆渡,后定居于此,取名孙六口。

寄予“长治久安”之意。

柳姓人家居住形成的村落。

原为港口码头,又因“相传昔有老翁渔于此,忽雨雪,有大鲸鱼跃波间,翁跨之,俄失所在”,以此而得名。

该镇名为派生名称,该镇由境内跨越蒸水的大桥的名称派生。

水源,水源溪与大源溪两条溪水交汇之地。

位于桦川之南。

桥,指在翟家坡河边上建起的石桥,名为翟公桥;上,方位词。相传,早在元代时,翟氏先祖从河南南阳郡逃荒来到这里,居住在沿河的一面坡上,因名翟家坡。清乾隆年间,由于这里煤矿多,车辆往来多,以至成了翼沁东西通道的必经之地,乐善好施的翟姓人便多方集资,牵头在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桥,命名为翟公桥,过往的人把这个村也叫成了翟家桥。直到1970年,为了简便,人们便直呼“桥上”。因镇政府驻此村,故得名。

因场镇西岸有须弥寺。“须弥”在当地方言与“西眉”同音(四川人将“眉毛”读作“迷毛”)。取唐朝李咸用《巫山高》中“西眉南脸”之意,即西施的眉毛(泛指美丽女子),南威的脸,故而得名。

早年该村姓田之户占居多数,地处南田村北面,故起名北田。

因乡政府所在地位于九龙山地质公园脚下而得名。

三义泉镇,据说清末时期,该地泉水旁有三户商人,买卖兴隆,很守道义,周围村庄的人都来这里交易,该村命名三义泉,故得名。

政府驻地坐落于二太平村,因村名而得名。

因辖区曾有较多驻军单位,故以“八一”命名。

隋末反隋将领李源曾率兵驻此,组织附近村民筑寨,称同心寨。后成村得名李源屯。

柿溪流经境内。

原名神滩渡,由民间故事“神滩晚渡“得名;人民政府成立后,改名新滩镇。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