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的西部顶端有一巨石,形似黄牛,且山上元末明初建有大小五个寨,故名石牛寨。有人赋诗赞石牛寨:“远望青山一石牛,天作牛栏永千秋,风吹牛尾摇不动,雨洒胸前似汗流”。

因街道驻地原双山村而得名双山街道。有关双山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明代为防止海寇侵扰,在今青岛市区设置海防重镇浮山所,下辖18座墩堡,每座墩堡驻有兵勇士数名,日夜防守,遇警时白天放烟,晚间举火为号,双山墩堡为其中之一。《崂山县地名志》记载,双山海拔为134.3米,面积约为0.57平方千米,山上植有黑松、刺槐,覆盖率约为80%,是扼守小白干路与台柳路的制高点,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境域四面皆有山岭。根据方位,分别称"南山""西山""小东山"和"北山"。北山南麓有一村落,称"范家口",又名"唐家口",

取西南岔河中间两字,西南岔河为汤旺河西南部支流。

大郭村,该村原名“丘村”,后改为太华北郭村,简称北郭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碑记开始出现大郭,故得名大郭。

以境内辖区经公桥村命名。

水台,因地形似一张书台,古称“书台”。1934年改称“水台”。

横林古名为横桑,横岭、横桑口,横鳞口。相传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把横桑当作雄阔战场,在横桑,虎帐(章)岭、诸葛岭、阿斗岭屯兵,为避(桑、丧同音)改横桑为横岭。元至正十六年(1356)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进驻横桑口准备顺水而下,见此地盛产鱼虾,日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加上将士身穿的战袍象鱼鳞,便改横桑口为横鳞口,后演化为横林口,简称横林。

因乡政府驻地土地坳,群众习惯称呼而得名。

“足别”,壮语Sokbit,“足”是来往多之意,“别”是鸭子。该地以前是人们经常来往放鸭群的地方。

山门即山门村。

潞城名,可能与山西潞城极有渊源,西晋南溃,五胡北占,中原地主豪绅大举南迁,原属州县官员携信印与部分百姓南来,圈地化名,沿用旧革,遂有“潞城”名。

因此地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南华山横亘其南,地理位置险要,乃宋夏军事要塞。因降水量相对丰富,古称洒水坪。宋设天都寨,西夏城东牟会,元代成为海喇都,明清简称为海城,海城镇由此而得名。

意即地处南里团小港旁。

据查,郑氏世祖弟兄三人,于清朝顺治年间,由山东省济南府郑家寨逃荒来到此地,一人落户金沟屯,一人落户围场,一人在此定居,后有王氏,申氏迁来落户,逐渐形成村落。此地在清代称“常山峪”,村南端有一缓而长的山脉,以此得名“常”山峪,“常”字后演化为“长”字。因镇政府驻长山峪得名长山峪镇。

传说有一大将军叫“白袍”在该地修一城子,后演变为“白豹”。

因河水在此折向西流,站在大道上见渡船都是横行状态,得名横船渡,简称横渡。

南宋末,昰、昺二王避难南逃,一路入灵岭,元兵追急,当地徐氏勤王,抗元兵于关岭,元兵灭徐氏,徐姓村民迁徙天姥山中。后潘氏入迁,天姥潘氏十八世祖潘哲,元末名儒,受业儒生颇多名人,潘岳、蔡用强皆其门下,故将其旧址徐岙改名为儒岙。

因清咸丰年间所建有一座大型石桥而得名。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