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以来,被以畜牧业为主的吐蕃占据,后归西夏管辖一直称努扎谷。清晚期由他处迁徙此地有鲁姓人家五六户,故以姓氏命名,又因为是乡级行政区域,故而起名鲁家沟镇。

岩脚原为羊场巡检司,羊场分县治所。俗称黑羊大箐。初,某姓在此开辟一个新场坝,与田氏发生争执,这时有一名老张公者“起而抗之,械斗毙焉,场因以成”。“初,仅人家三五,结茅岩麓”,故名岩脚。

相传明代中叶有一位国师,发现江西省赣州有一条龙(山脉)非常勇猛雄壮伸向远方,他就跟随龙脉去找寻尽龙末结的风水宝地。一直跟到广东省归善县古名都的乌石,再入长乐琴江都彭坊村口和高坑村口交汇处,龙脉已止,知是尽龙末结的地方,于是登山一望,只见前面明堂开阔,左右两条河水交汇,而曲弯流去,不见水口。观左有雄狮(山)相侍,右有猛虎(山)来迎,当地人遂把该地称为龙窝,故名。

桥寺乡,相传是因原来境内的土桥和周家寺二地取尾字而得名,又因为是乡级行政区域,故而起名桥寺乡。

原名刘马庄。清同治元年(1862)马姓和刘姓争庄名,诉讼至宿迁县衙,知县吴元汉手书“新安镇”始得名。街道沿用原镇名命名。

因辖区内的商贸一条街-北大街,故得名北大街街道。

“嘉定镇”系街道前身原镇名称,1980年由城厢镇更名而来,为嘉定县治所在,故以县名冠名。

奎屯为蒙古语的音译,意为“极冷”。相传元兵西征,经此宿营,正值寒冬,故士兵称为“奎屯”,但此词正式见于图籍,则自清代始,或被译为“奎墩”,还有“塔什奎屯”“店奎屯”“奎屯驿”之称。又名喀拉苏,哈萨克语意为“黑水”,指有众多泉水。

相传唐代,罗源松洋人兄弟三人分家,老二迁此定居,故名中房。

丘北县城筑于暮冶峰(丘山)之北,故名。古称清江、宛丘、丘阳。

鼓场原名打鼓新场。元代时在境内驻兵,以击鼓训练,得名打鼓寨。明末另开永兴场。两场因赶集常发生械斗,经地方长者协调,场主会商,清顺治年间于打鼓寨和永兴场之间另建新场,取名打鼓新场,其名沿续至清代末。意为鸣鼓而知百事。1914年,官方文书简称“新场”,2013年设街道时名鼓场。

据查:明朝建文二年(1400),该村村民唐太,武艺较高,联络了一些人,把霸占在交河、臧桥的两伙“强人”平掉,群众称他“小平王”,并把村名改为小平王。因乡政府驻小平王得名小平王乡。

丰县县城东南部有县境内唯一低矮山丘,古称华山,相传为汉高祖刘邦命名。镇因境内山峰华山得名。

因境内的黄岭河、黄岭山而得名。

取街道位于南川城南之意,故名。

因旧时村庄对面有一宝塔和牌坊,得名塔坊,且为政府驻地,故得名塔坊镇。

因该镇地处澳口,面临东海,晨曦普照,土壤肥沃,由筱墺、小墺、小沃(澳)演变而得名,雅号筱江。

因距阜阳城50华里,清代于此设驿铺而得名。

1791 1792 1793 1794 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