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七年(1409),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阎、马两姓在此定居,因马家人多,取村名马家疙瘩。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李二姓高阳迁来,后以姓更名为刘李庄。因镇政府驻地刘李庄得名刘李庄镇。

“蓝天白云、从木风声”昭示创森林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另“枫”寓“积极向上,和谐自然”,获“腾达成功”之意,故而得名。

忠良,据清嘉庆十七年(1812)《永安州志》载,时群峰里已有忠良瑶。传此地曾有个名为“忠宏”的人把谷种分给乡亲们种植,粮食连年丰收,后人为纪念他,便取名“忠粮”,后演变为“忠良”。

“哈多河”属满语,意为长满红毛柳的地方。

因北京路纵贯其间而得名。

祖先于唐末清初从福建长溪拓,迁居永嘉档溪西巷,后羡慕芙蓉三岩胜景而再迁于此,处三岩之首,以岩头名镇。

驻地舒洪,相传舒洪村始由舒、洪两姓居住于此而名为舒洪村,因镇政府驻于舒洪村,故名舒洪镇。

飞云,古时有寺院“飞云观”。明清设“飞云驿”,以古驿站得名,俗称瓦云镇。

因地处原新浦与海州之间,各取首字,故名。

因街边有岩石形似羊头,故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宣化展筑城池,周长24里有余。城墙四面共设7门,北门称广灵门。因此街北接广灵门,且位于宣化城北部,故名大北街。因大北街为辖区主要街道,故名大北街街道。

明代,洪洞大槐树迁民到此围教坊(清真寺的旧称)而居,始称槐坊店,后简称槐店。

传,宋太祖建隆四年(963)这里是运粮河的一个渡口,因距白坡寺五里,取名五里口。另一说法,元末天下大乱,该村有五家富户协商在此筑寨墙,每家留一寨门口,即东门、西门、南门、东北门、西北门,每门相距一里,环寨五里,故取名五里口23村民委员会。

唐代画家、诗人、著名隐士卢鸿一居此,故名卢店。后镇政府驻该村,称卢店镇。街道沿用其名。

百家,谐音柏加,又柏树繁多且佳,故演化为柏加山,取树木繁茂之意,至今名不虚矣。

明初筑堡,谢姓人氏迁此定居,故名谢家堡。因乡政府驻谢家堡得名谢家堡乡。

据传,宋代因战争于此设东马棚、西马棚。明本《广平县志》载:“平固店东原有牧马场地一段,约有顷余,上立石柱四,永为边界。”后在此建两村,称东场棚、西场棚,音变为东张孟、西张孟。因镇政府驻地在东张孟村,故名东张孟镇。

据《三国志·吴书三》(卷四十八)记载: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春三月,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治所在巫县,建平郡下辖秭归、兴山、沙渠,建始四县。又据《晋书·地理志五》载:“建平郡: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合。统县八,户一万三千二百。巫、北井、秦(注:或应为泰)昌、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故楚子国)、沙渠。”据此可见,建始县建县时间为公元260年,至今已有1750余年的历史。建:会意字,从廴(yǐn,延长)从聿(yù,律),《说文解字》释义“立朝律也”;《易·比

1771 1772 1773 1774 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