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建始县
拼音
Jiànshǐ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建始县
名称含义
据《三国志·吴书三》(卷四十八)记载: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春三月,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治所在巫县,建平郡下辖秭归、兴山、沙渠,建始四县。又据《晋书·地理志五》载:“建平郡: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合。统县八,户一万三千二百。巫、北井、秦(注:或应为泰)昌、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故楚子国)、沙渠。”据此可见,建始县建县时间为公元260年,至今已有1750余年的历史。建:会意字,从廴(yǐn,延长)从聿(yù,律),《说文解字》释义“立朝律也”;《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建,建置万国;《广雅》释义“立也”,引申为“建立、创设”。始:形声字,从女,台声,本义为“开端、最初”;《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始,万物有了开始。二字合为一词,最早见诸汉成帝刘骜年号。此县名既包含“建县伊始”之意,也寄托了在三国魏晋战乱频仍时代能够“新政祥和”的寓意。
名称起源
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置建始县。
名称历史
上古为廪君国属地。周朝为夔子国属地,治所在今秭归。春秋为巴子国属地。战国为楚国巫郡属地。秦朝为黔中郡属地。汉朝为南郡属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为蜀之领土。东汉建安十五年(210),隶属宜都郡巫县。二十一年(216),隶属固陵郡巫县。三国蜀章武元年(221),隶属巴东郡巫县;二年(222),为吴之领地。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置县,隶属建平郡。西晋太康五年(284),撤销建始县,寻复置,隶属建平郡。刘宋初,废;齐、梁复置;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业州,隶属益州总管府;业州领一郡,即军屯郡,军屯郡下辖一县,即建始县。隋大业元年(605),废州置县,隶属清江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置业州,以业州辖建始县。唐贞观八年(634),撤销业州,隶属黔中道施州。宋代,隶属夔州路总管府。北宋将治所从棉花坝迁今业州镇所在地。元代,隶属夔州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二年至明洪武四年(1362—1371),隶属大夏国(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为主建立的农民政权)施南万户府。明洪武四年(1371),隶属湖广都司施州卫;二十三年(1390),隶属四川夔州府。清初,隶属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因建始距夔州三百余里,为施南府入省必由之路,故拨归施南府。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隶属湖北布政司施南府。1912年,废府存县,直属湖北省。1913年,隶属湖北省荆南道。1926—1927年,隶属湖北省施鹤道。1928—1931年,隶属湖北省鄂西行政区。1932—1935年,隶属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33年春至秋,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先后成立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县内两种政权并存分治。1936年至1949年11月4日,隶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5日至1983年8月18日,隶属湖北省恩施专署。1952年,铜鼓包乡划归四川巫山县辖。1958年,马坪、高峰两乡划归巴东县辖。1983年8月18日至1993年4月,隶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至今,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热门文章
苗家坪镇
峰源乡
崖门镇
南马庄乡
邢家湾镇
延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