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古赵国得名。
原名龙瓮,因龙秀坡下有面积约100多亩的水潭,传说潭中潜伏着灵异动物,故将附近的集市取名为龙瓮场,后雅化为龙凤场。龙凤这一名称沿用多年,现龙凤村仍立有“龙凤壩”碑石。后为避免重名,改名为龙凤坝。
孟塬以姓氏和黄土塬地貌而得名。今乡政府驻地因有3口窑洞的骡马店而成名为“三个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因辖区地处孟家塬,故称“孟塬”。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茶树岭附近,取“茶岭”二字,故名。
明朝洪武年间,洲心圩原来是一个洲,四面环水,因为此地比较中心,人们便商议在这个洲上建一条新圩,叫洲心圩,因驻地位于洲心圩,故名。
初建场时,由该地称强的秦、黄、伍、邓四家财主合资修场经商。其场建好后,各家都要以自己姓氏命名,争论不休,后经协商,街属四家合建,以 “合作修场,共同兴旺”而取名”合兴场“。
鹤上,原名鹤峰,宋代为昌化乡十三都。明初,因新辟一湖于纵横两港腰间,登鹤峰山俯瞰,犹如“上”字,乃改称鹤上,故名。
清朝建村,因杨姓首先来此地居住,故取名杨庄。因乡人民政府驻地杨庄得名杨庄乡。
灵桥之名始见于明代古志。明万历七年(1579)《富阳县图》载:下灵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富阳县志》卷二载:县埠有四:汤家埠、场口埠、灵桥埠、渔山埠。清光绪十九年(1893)《富阳县五里方图》载:下灵桥。
以镇政府驻地(晋庙铺村)命名。因村中古时有晋庙曾经设驿铺,故名晋庙铺。
加方原名拉荒,壮语Lajsoeg“拉laj”指的是下面(山脚、山下),“荒soeg”指的是荒凉,即:荒凉的低洼地。因村处低洼,年年受水灾,一片荒凉而得名。清光绪四年(1878)建拉荒圩。民国时期以谐音改为嘉芳圩。1962 年简写为加方。
”呼和诺尔“为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湖“。
西汉建桥名“三桥”,故名。
该地原为农村小集市,因附近居民多为王姓,当地约定俗成称为王市。
相传在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该山即名马鞍山。马鞍山市由境内马鞍山而得名。
一说为汉语,相传古代,研和坝子东北山麓,森林茂密高大,隔山之间的大凹山箐,常年流水不断,清溪淙淙。由于地形之故,溪流皆汇于定古村马王庙之处,成为一大清流。而后水流变大变急,由北向南,奔腾而下,经上、下弯子,过水淹坟,至和乐桥处汇于和乐河。由于多年急流冲刷,河底尽呈现层岩,河流得名“一笔岩石‘清水河’”,故称该地方为“岩河地”。后因“岩”与“研”,“河”与“和”谐音。“岩河”逐渐成“研和”;一说为彝语,“研”为水,“和”为里面,“研和”意为水多的地方。因街道办事处驻地研和,故名。
因辖内有珠光路而得名。珠光路东段原有珠光里,清康熙年间曾建有一殿阁,据清康熙五十九年举人车腾芳《记》,该殿上梁当晚“有珠大如碗,其光竞天”,故取名珠光殿。“珠光”之名由此而来。
因地处泉州新城区的中心地带,丰泽之地恩泽于民,故得名。
热门文章
江汉二桥街道
新发镇
井岸镇
三江镇
东塔镇
北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