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城北石柱岩“石柱擎天”一景得名。

西部兴旺发达之意。

威武扬名之意。

驻鸡头村社区,故名。鸡头村,原名“旗头村”,因屯垦的旗军头目驻于此得名,后书写为“鸡头村”。

2000年由原高塘乡与徐塘庄乡合置为双塘镇,因两乡名称中各有一“塘”字,故名双塘。

“咪哩”,哈尼语,“咪”:耕地,“哩”即粟(俗称狗尾巴,去壳后称小红米),禾本科,属小杂粮,全意是种粟的地方。乡人民政府驻咪哩村,故名。

据传,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村,原为屯兵之地,序列为六,故得名第六屯。因乡政府驻地第六屯得名第六屯乡。

传中平街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地势平坦,且位于各村中心,故名。

因此地池塘星罗密布,种满荷花而得名“白莲池”。

春秋时此处为郑之氾邑。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周襄王因避弟叔带之难而投郑,出居于氾。及至周景王五年(前540),楚灵王在氾西北处筑城,故名襄城,又名新城。

据传,商朝大夫彭祖之墓坐落于村中,故得名彭村。彭镇管理机构为镇人民政府。

新店,取“新选址建村”之意。传明初有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移民,在尧河东岸河堤旁建村(在今新店村西北约4千米处),因多顺河堤建房,房屋呈微斜状,且村临大道,村人多开设食宿店,故名斜店,又名斜店街。古沙河航运开通后,水上运输日趋发达。因原村水上交通不便,在今址重建新村,故名新店,在现今的新店南门外设立水旱码头。至明中期大量移民涌入,日渐繁华,发展为集镇,因西十里有小新店,遂亦称大新店。镇人民政府驻新店得名。

一说,原属于华阳县,以华阳兴旺之义而得名。二说,取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之意而得名。

“那”,壮语 naz,本指水田,此处作村名词头。传明天启元年(1621)林、郑两家在驻地搭棚开粥铺,生意兴隆,渐成圩市,故名。

因该地有个榛子岭,岭上长满榛树,且又有“京东巨镇”之称,故而得名榛子镇。

《郡县释名》:志云,赣江下流与永丰江水合,曲折于滩洲间,状若吉字,吉水有此名也。寓吉祥之意。又因为青湖洲分二水交流,状如“文”字。

据明清《新蔡县志》记载:南北朝萧梁时,新蔡太守鲁悉达在此安顿流民,村落建于岗坡之上,遂名顿岗。

城东路位于郑州老城城墙东侧,故名。街道因路得名。

1745 1746 1747 1748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