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涧,曾名赛涧铺。北靠颍河,因铺中祖师庙后泉眼喷射泉水,如山涧飞瀑倒悬得名,有“赛涧流泉”之美称。原为颍上至古正阳关的过路店孜。

引用“青山河西来东去,在此建石桥一座”,山青水秀之意,为乡级行政区。

南浔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因聚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南宋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

因明代在此设三岔巡检司(官职名)得名。

“麦胡图”系蒙古语,译为帐篷,以驻地和职能而得名。

康熙年间称赤墈圩,因处潋江之南田洞中,谐音称江背洞圩,简称现名。

乡人民政府驻温浏村,故名。“温浏”系壮语,温:沟,浏:酸浆树,意思是酸浆树沟。

因境内有一山坞,南北向,纵深10余公里,当地居民语言为宣州吴语体系,称此山坞为“南直坞”,吴语中“直”读音为 shī,笔直的意思,且位于宁国最南端。此正南方向笔直的山坞如同罗盘上的指南针,故称名为南极坞。

北宋年间,有詹、罗两姓临沙河埠口居住,因詹姓人口多,取名詹口(亦称展口)。明宣德二年(1427)窦姓来祖由山西迁此,临沙河而居,沙河里行船多,船只每天晚上至展口附近时,夜宿总停靠在窦姓人家门前,久之将展口改称窦家脚门,简称窦家门,后简写为豆门。

初名“两女”,始于北宋宣和年间,相传有黄氏姑侄二女,因痛恨官府暴政而削发为尼,坐化于此,村人为了纪念,曾于村南门外建祠祭祀,名曰“黄姑祠”,故名“两女”村。明万历年间称两女镇。清同治时,乡绅保教谕权执中修筑土城墙,砖砌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城门洞。从此,镇名以同音雅化为“两宜”。

祝丰,寄予幸福安乐、年年有余的祝愿,故名。

以拋沙河得名,唐代在河中淘沙金,称淘沙,后演变为今名。

“杨”,指杨家排自然村,“溪”指河流。“杨溪”是指在杨家排自然村汇合的河流,因此河流是乡境内主要河流和重要特征,故该乡以杨溪冠名。

据载,此地曾引凤凰于此翱翔,故名凤翱。因“凤翱”与“凤卧”闽南话谐音,改称凤卧。

据《昭萍志略》载:宋宣和年间,知县郑强以县署地形象飞凤展翼,于署前东、西凿两池,象凤之目,故名凤凰池,后以凤凰池得名凤凰街道。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水河始架普渡桥(在今清河桥以北,1924年山洪冲毁),方有桥东、桥西的区片地名。因此区域位于张家口市区西半部、清水河西侧而得名。

相传东汉建武年间,名将马武兵伐洛阳受阻,曾在西陌东二里古驿道休整,古称马武寨。后大军东渡,尚留老弱残兵安家为民,居古驿道西侧,取名西陌村。

多浪,系维吾尔语,意为“汇集”。

1743 1744 1745 1746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