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海背山,古时海滩多沙,能随潮水融合,原称沙洽,因东吾洋属内江,有竹江岛屿屹立中流,海上风景优美,山色鲜明,水光潋滟。故名。

明代时这里有一口池塘,四周尽植梅树,因名梅塘。至清代,周围13个村的村民在此赶集,形成了梅塘圩。因政府驻地梅塘圩,故名。

原田村镇驻地位于田村村得名,2001年以“和”取“和谐”之意撤田村街道办事处,设立田和街道办事处。

因有一条街距县城八华里,曾称八里街;后以有码头改现名。

因两河(大南川、小南川)相会而得名。

相传,隋代此地就有村落,据《县志》记载: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秋,金兵占领井陉,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在此设州,得名威州。因镇政府驻地威州故得名。

由赤岸乡和万寿乡两乡合并而成,故名。

因境内有角山和中角里而得名。

“瑞洪”元末叶姓迁于此,因频鄱阳湖,常有洪水祸及,人民为祈求祥瑞,得名瑞洪。因镇政府驻地瑞洪,故名。

紫荆路因“田氏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传说得名。《续齐谐记》:晋朝孝义住有田姓一家,兄弟三人田广、田真、田庆兄弟与欲分家产。其夜庭前紫荆便枯,三人被感,复又和好如初,相亲相爱。他们的孝心义举感动天地,紫荆枝叶复又繁茂,从此有孝义地名。杜甫歌颂家乡的诗句中也有“风吹紫荆树”之名句。起“紫荆”路名,有“家和万事兴”之意。街道因路得名。

“石庄”指辖区内的石庄村,引用为行政区名。

“松门”之名始于晋代以前。《舆地纪胜》卷十二:“松门山在黄岩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按王羲之《游西郡记》云: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岛屿,皆生松,故曰松门。”宋设松门寨于此,明为松门卫。后因泥沙淤积而与大陆相连。《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松门山,在(太平)县东南五十里海中。亦曰松门岛,松门卫以此名。”另说以有石松得名。

因辖区位于南大街一带而得名。

“扯休”意为“岩山末端”。

镇有东林山,古镇区(老市里)在山东麓,故名。又因沈东老传说而名。北宋熙宁年间,里人沈思(沈约后裔,字持正)号东老,善酿“十八春酒”,一日有客自称回山人来访,对酌至暮,客用石榴皮在墙上写一诗:“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次晨送客至石桥,客乘风而去。“回山人”即八仙之一吕洞宾,沈东老是“西邻”之“东邻”,“邻”、“林”同韵;又沈东老宅“左上有树一本二干,撑空突兀,高十有丈余,枝叶秀异,花老不实,实老不花,人不知其为何木但名之曰雌雄木”,因名“东林”。

境内东溪、南溪、西溪、北溪四条溪流汇集于下桥,古有“四水洄澜”之称,得名“四溪”,后改写“泗溪”。

因镇区处于白芒岭龙洞前面的大坡地,因近音近意而得名。

原名通玄,得之寺名,清避康熙玄烨讳,以“元”代“玄”,故名通元。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