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蒙古语“金子”之意。另在哈萨克语当中译为“六个月冬天、六个月夏天”。

因有一地主修了几间瓦房,故名瓦房沟,又因镇政府驻地所处位置为瓦房沟沟口,故称瓦房口镇。

以城市之星小区而得名

东魏家桥和中、西魏家桥古为一村,原名魏家桥,建村于宋代,以村北鸦儿河上的魏家桥得名,在今中魏家桥村,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滹沱河泛滥,洪水坏村,部分村民东迁此地另建新村,沿用原来村名,并冠以方位,称东魏家桥。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此,故名魏家桥镇。

清嘉庆五年(1800)农民起义军(白莲教)领袖冉文俦等在此抗击清军,兵败跳崖牺牲。农民怀念,以夜半可闻壮士悲歌传后人,故名。

因镇政府驻徐班庄村而得名。原有姓班的在洪福寺居住,后有姓徐又迁此,故名徐班庄。

因其境内有一座古桥-济川桥,故得名。

因该镇政府驻地在此,故取名高邑镇。

此地水势较为平缓,知木林藏语意为“近水平坦”之意。

有北方美丽的海湖之意。

明永乐二年(1404),赵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赵哥庄,民国年间演化为赵各庄。因镇政府位于赵各庄村,故命名为赵各庄镇。

因位于毛家屯、小六家子、赵家店中间得名。

据《隋书地理志》载: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聚民,故名聂都。

元朝初年,张姓迁居此地,取名“张源”。后以村内水碓溪源于东山,遂改称“东源”。以驻地村命名。故名。

该乡位于乌蒙山西麓,常年积雪,故名。

三教乡和古家乡合并为镇时,取两乡名称的首字得三古镇。

相传贺、张两姓人家建村于河边,称贺家口。民国初年,该村汪姓当铺当票上将当铺地址印为河口,因而得名。

白鹿镇,名源于白鹿山,《华阳县志》等古籍皆有对白鹿山的记载,今通称白鹿顶。其形如覆钟,突兀于群山环抱之间,风光无限。《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由此可见因此,白鹿见证了古蜀国的覆灭,白鹿之名源远流长。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