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苏,哈萨克语,意为水面很宽的河。

“面达”意为“药谷口”。

古称灰坡头,因在坡头河湾烧制石灰而得名。传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回兵于此,称回郭头。明代称回郭头镇,后演为今名。

清初,此地新设客店接待过往湖、广移民,并逐渐在此形成场镇,名新店子,后以“新来者安居乐业之意”名新安。

相传宋绍兴六年春,袁世盟奉诏平藩于此,为了平息氏族割地之争,以射箭落地为界,倒插一杉树作为标记,继而生根萌枝,历尽八百年雪雨风霜,长成参天大树。如今,经中国多位林业专家学者考证,习水杉王实为旷世奇珍,公称华夏之最,得冠“中国杉王”。“杉王街道”因此而命名。

“城南”指荆州古城之南,“街道”指行政区域名称。

据查,该地地势平坦,过去严重缺水,农民靠筑小山塘蓄水灌溉。远看山塘若莲花朵朵,而得名花塘坝,“花”与“华”谐音而得名。

因此区域是山区,沟壑纵横,只有今老宅一带,有较大片的开阔平地,被开垦为田,取名平田,且平谐音坪,故名。

因管辖范围环绕肇东市市区,其命名理据于肇东市,故名肇东镇。

传说,元代前,有“差干”地名。差干地名由来有三种:一是地形由南至北较短,东西相距较长,成秤杆形,人们称“秤杆秤杆,相差若干”而得名;二是差干沿河装有水车车水灌溉农作物,“车”、“灌”与“差干”谐音,苟称“差干”;三是差干人历代崇文好学,外出做事的较多,旧时在官府做事的人称“当差”,这些人办事认真,干净利落,差错甚少,故称差干“。

地处幽居河、金沙河汇合处,故名。

含祈盼文运昌盛之意。

两英,于清乾隆元年(1736)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在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 ,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设镇时沿用此名,故名。

早年此地先后建有水浒庙、关帝庙、文昌庙、神柏树庙、禹王宫、文昌宫、二郎庙、伽佛寺等八座庙宇,又以地处巴河支流下方,故称下八庙。

因本区内有一古镇系明初移居该地潘氏宗族兴创起来的,名潘集,故得名。

因地处柔溪之上游,旧称“溪头”。民国年间更名为“民主”。

明洪武十四年立庄,因处白色土丘西,且丘下有座白塔,因此得名白塔岭。

据《说文解字》记载:“桐,荣也”(荣字指代梧桐树),相传古时县内梧桐树繁多茂密故而得名荣县,街名为体现荣县特色而取荣字本意“梧桐”为名。

1682 1683 1684 1685 1686